Photo via Pexels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最大的錯誤,是把最壞的脾氣給了親愛的人, 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陌生人。

也許正是因為知道他們不會離開自己,才肆無忌憚的向對方釋放負面情緒,但沒有人有義務承擔我們的壞脾氣,而自己也不應該傷害那些最愛我們的人。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心理諮詢師 張冬曉

如何改變對不熟的人可以處理的很周到,對熟悉的人總是傷害的狀況?

首先我們可以從人際關係層次的角度來為分析一下。

社會關係vs.親密關係

心理學認為,越是與親近的關係層次交往時,越是不需要「禮貌」來拉近關係或者維繫感情

簡單來解釋一下,人際關係層次。人際關係是一個從內向外輻射的系統,親密關係是我們最內層的核心關係,如與家人和戀人的關係等可以稱之為微系統,其他依次向外輻射,如親戚朋友關係等中系統,社交關係,工作關係等外系統

我們與不同系統關係打交道的方式本來就有所不同,越是向外部的關係越需要我們調動防禦,借助人際功能去維護,因為外部系統的關係在情感上的親密度並不穩固,我們與同事的情感親密度肯定不如與死黨好,與熟人的關係更次之。

在外部社會關係內,我們的情感參與程度低,需要用人際技巧和社會面具來拉進距離,促成溝通,這是自然的。

回想一下小時候,孩子被大人教導禮貌的時候,常常是面對親戚朋友和鄰居的時候,而這些人,叫做「社會關係」。

很少有大人教導孩子要對媽媽禮貌一點,或者對爺爺奶奶禮貌一點,吃飯的時候要請媽媽先動筷子,回家的時候要先對媽媽打招呼:「您好,我回來了。」或者睡覺前要跟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請您休息吧。」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因為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這些都屬於「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範圍內,感情是天然自有的,不需要客套,孩子跟媽媽哭鬧,跟爺爺奶奶要糖吃,跟爸爸打著玩兒,這都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不需要太多偽裝,人是放鬆的,情感是流動的。「禮貌」這個外部的規範模式,是用來在親緣關係較疏遠的情況下建立聯結,實現友好交流,便於進一步強化關係。概括來說,不太親近的關係,需要用禮貌拉近一下關係;上下級的關係,需要悠著點,觀察對方需求,遵守基本規則。在不能自由發揮的關係內,我們需要規範行為,按照具體情境和所處位置禮貌社交。

親密關係更容易讓人放肆

在親密關係內,我們的情感安全度更高,人更放鬆,防禦系統自然降低戒備,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被關注的渴望和對被照顧、被理解的願望會自然被釋放出來,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會不由自主地發洩。

在安全的關係內,我們會更輕易地發脾氣和攻擊他人,因為知道對方是安全的,不會像外人一樣對我們產生過度的報復,也就是說,代價最小。

同樣,在安全的親密關係內,我們的人際邊界意識會降低,即不把對方當獨立個體看,而是看成我們情感和願望的對象。

親密關係內最容易不分你我,而許多的衝突均來自這個「不分你我」,它意味著我們容易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按照我們的意願去揣測對方,把我們的「內心戲」當成關係中的現實。

但在外部關係內,我們的人際邊界是相對清晰的,不把對方當自己人,投射的程度會有所收斂。

親密關係之所以成為衝突矛盾的重災區就是因為我們我們會不自覺地投射,更多地忽略對方的真實想法。我們更願意相信對方知道我們內心所思所想,不需多說,對方即知道我們的內心想法。關係越近,這種期待就越多。

如果說外部人際關係需要我們「穿衣服」作防禦的話,親密關係則更像是脫衣服。在外面要穿好衣服,甚至要穿西服打領帶,穿上正裝,人說話的方式和儀態自然會不一樣,正裝暗示著我們的特定社會形象,需要形象管理。

而親密關係則更像是脫下西裝換上家居服,甚至赤裸相對。脫了防禦之後,我們的本能和原形均會自然膨脹出來。

小時候還不會說話時,媽媽會懂得我們的特殊語言和表達,會通過看我們的臉色和表情動作就猜到我們是不是不高興了,不舒服了或者生病了,然後幫我們處理問題。

她懂小嬰兒的意思,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而孩子不需要做什麼回報。這是親密關係的原型,我們內心仍會留存這種潛意識願望:你不是別人呀,你為什麼不能對我更好一些,不能做到更好呢?我在外面受了委屈,在你面前當然要彌補一下。

這是內心小孩的願望,孩子希望被愛和被包容。

但我們內心也仍有成人的功能,即明白關係中的交換原則。大了以後就明白,關係中並不存在無條件的付出或無條件地索取,我們的付出和給予通常保持一個平衡

交換原則意味著:我用我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你。我希望得到尊重,我會尊重你;我希望得到善待,我會善待你;我不僅關注我的需求,也看到你的需求。我不會把你當成一個無限制的情感ATM,只取錢不存款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下,如何在親密的關係中營造彼此舒服又互相支持的關係氛圍?

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邊界意識

再親密的關係,也依然你是你,我是我。我們也許很像,很投緣,很要好,很相愛,但我們終究不是一個人。我們的想法很可能不同,想要的東西不同,性格不同,偏好不同等等,這是多麼正常的,我們不是對方的影子,對方也不是我們的鏡子

1. 難道我們以為的就是我們以為的嗎?

察覺自己的投射。簡單的現實檢驗原則:如果你認為事情是這樣的,在發脾氣或採取行動之前,暫停一秒鐘,問一下對方的想法

比如你下班回家發現家里地板上堆了一攤垃圾,一定是熊孩子搞的事!你瞬間氣貫長虹,在使出洪荒之力怒吼之前,先簡單問一句:「這是怎麼了?」也許熊孩子會告訴你,他在做一項什麼什麼「實驗」,本著科學探索精神把包裝箱做成了一個「太空堡壘」,然後興沖沖地展示給你看他的「成果」──就是你看到的那堆破爛兒。

你有機會知道,你以為的搗蛋其實是孩子興奮地向你展示的「收穫」,雖然你的內心在吼叫,但當你給了孩子一個解釋自己的機會之後,你會明白那堆破爛兒對孩子的意義,避免了一聲怒吼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增進了親子關係。

雖然你的內心在滴血,但是你們可以以另外一種方式討論如何將「太空堡壘」送到樓下的宇宙垃圾中轉站,而不用直接上演星際戰爭。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就是搞出了一堆垃圾並且一副逃避責任心不在焉的樣子,那麼你隨意吧,沒誤會,沒毛病。

2. 表達你的願望,而不是要求

把「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這個忙都不肯幫?」這樣的日常口頭指責,換成自己的願望,「我想請你幫我看看作業,我想每天多做幾次練習,我想讓你跟我一起練習好不好?」

願望與要求不同,願望不帶有強制性,沒有壓迫感。願望並非要求對方一定接受,而當對方感到沒有壓迫感的時候,也就不會有敵意。當我們表達自己的願望時,隱含的意思是:這是我個人的願望,但我尊重你的選擇

3. 聽聽對方的想法,試著理解他的溝通方式

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背後通常有相應的動力驅使,與其在言語上糾纏不休,不如聽聽彼此的想法,我們的動機是什麼,我們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你想要什麼?我想要什麼?當我們的動力相似,言語的表達錯位便不再那麼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跟內心的想法是脫節的,甚至背道而馳。明明擔心他太晚回家不安全,嘴裡卻說的是:你怎麼每次說話都不算數,明明說好了八點到家的!

如果對方能明白你的動機是關心和不安,他也許就不會對你語帶諷刺太在意。對一個人了解越多,你越能理解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說更明白他表達的背後情感是什麼。很多人並不習慣親熱地表達關切,他們也許會用故意生氣的語氣來表達關心,聽出「畫外音」,忽略細節,你就不會太苛責。

4. 溝通沒有輸贏

能稱得上親密關係的人,都是我們的摯愛親朋,這樣的人並不那麼多。

當我們經過人生的低谷,經過磨難挫折之後,會明白這種情感有多麼珍貴,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既罕有又美好,值得我們用心去保護。當你在生活的沼澤中奮力前行時,有摯愛親朋在你的身後,做你的護盾,做你的社會支持網,在你跌倒的時候不唾棄你,並且接納你。這是我們最好的禮物。

當你明白了這些,我想我不需要再解釋為什麼溝通沒有輸贏,因為我們所有與親人好友的溝通,都是為了能更好地在一起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延伸閱讀

【感情變淡了,怎麼辦?】TED 百萬點閱心理專家建議的「一個秘訣」,讓彼此回到最初的熱度

【寫給半生熟女人的溫柔宣言】Sandy 吳姍儒暢談「畫界線的藝術」:用「七個圈」將愛的人拉得更近

【明明喜歡一個人,卻又推開對方】心理諮詢師剖析愛情中「矛盾型依戀」者的不安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如何改变对不熟的人可以处理的很周到,对熟悉的人总是伤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