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我的ID是江南美人》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每個人都有過「尷尬」的經驗,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尷尬不自在?要怎麼調適才好?

(責任編輯:鄭閔文)

你好,坐我對面的陌生人。當你坐在我對面的時候,我總會緊張,渾身不自在……

我想很多人會有這種感受,在圖書館看書時,對面坐著個人,也許你會擔心他的目光,擔心被盯著看;在食堂吃飯時,對面坐著人,也許會讓你緊張,擔心你的動作聲音,都會成為對方所關注的地方;在講台上演講,注目你的很多,但鴉雀無聲……

此時你的心裡也許有那麼一句話:「哎呀,好尷尬呀!」

曾經有人給我形容過那種體驗:

「周圍人都在盯著我,媽呀,好像被釘在牆上,我感覺我不會吃飯,不會走路了,整個人都僵住了,我傻那兒了……」

這種感覺是什麼?這幾天我也在蒐集一些資料,尷尬如我赫然發現網上一系列關於「尷尬症」、「尷尬癌」的帖子如潮水般湧來。

所以,尷尬到底是什麼?尷尬的情況很多,例如:

冷場尷尬

【情景一】很多人一起聊天非常輕鬆,但一旦兩個人獨處,突然氣氛就冷了,不知道說啥,努力的找個話題,絞盡腦子…

【情景二】半熟不熟的人走過來,我是給打招呼還是不打招呼呢?他認識我嗎?萬一打了招呼別人不記得,會不會很尷尬?萬一認識,不打招呼,是不是更尷尬?於是默默的拐了個彎,溜走了……

【情景三】打電話的時候,結不了尾咋辦,一直單曲循環「嗯嗯嗯」「好好」「就這樣」,但就是掛不掉,我是說呢還是不說呢?

對視尷尬或目光尷尬

簡單而言,就是不敢看別人眼睛,不敢眼神對視,一旦對視就會馬上避開。在一些社交場合,比如聚餐的時候,希望別人不注意到自己,於是默默的低頭猛吃……結果就吃撐了。

囧羞尷尬

這種事我經常做,比如結賬的時候發現卡里餘額不足,出廁所被發現拉鍊沒拉,坐電梯發現擠得臉貼臉,在密集空間內意外的放屁……

尷尬讓我聯想到的第一個詞是焦慮。

焦慮是一種心理上的緊張。有時候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反應,例如心悸,出汗,心跳加快等等。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盯著你的一舉一動,你感覺怎樣?會不會心跳加快,感覺像是被下了定身咒?

尷尬似乎是一種特別複雜的體驗,有焦慮,有羞恥,有緊張。這裡我們只討論人際中發生的種種尷尬。

因為表現和原因不同,焦慮的分類也是五花八門。對人的焦慮,還是大多來源於社交上。

我的一個好友就經常說自己有社交焦慮。她會經常焦慮在公眾面前發言,擔心別人看她的目光,擔心別人怎樣評價自己,總覺得自己在人前表現不好。

「要是我說得不好怎麼辦,」

「他們的表情好像在說,我很差勁」

我賤賤的回她一句:「放心吧,都在玩手機,沒時間盯著你看」。

其實,有時我們把別人的關注太當回事,同時也把自己置於舞台中央;其實與人,我們並沒有那麼值得關注。

很多人都會在意別人的眼光。

幾年前,一次和北京的朋友瞎侃,聊到北京的公共交通,當然充斥著一些不滿。

「每次擠地鐵,就讓我想起我媽灌的香腸,那一截車廂里擠滿的人就跟香腸里灌的肉。」

「是呀,來北京工作的人多,上下班能擠上2號線就不錯了。」

「擠就擠吧,好不容易有個座,周圍都是人,我都不知道眼睛該看哪兒,對視總是怪怪的,總覺得有人看著,老不自在,不過還是得忍著……」

後來這樣的情況被智能手機治癒了。

很多人會批評,手機讓人和人變得遠了,但對於一些社交「過敏」的人而言,無疑降低了他們焦慮的程度。

躲回自己的世界,不用暴露在目光下還是要輕鬆一些。不過我們在擔心什麼?目光對視的尷尬?擔心被別人看出什麼嗎?有些時候我們就像是偷了東西小偷,或是犯了錯誤的孩子,希望別人看不見我們就好了。

私人空間

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是一個固定的空間,比如自己的房間,自己的辦公空間,自己的學習空間等等;也可以是一個不固定的空間,比如身體周圍半米,或是更遠;當然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一個空間包含你自己的小秘密。

總之,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舒適區,但當這個獨立的舒適區遭到威脅的時候,就會引起不安。

例如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比如電梯,比如車廂,靠得比較近會讓人感到焦慮,因為個人的空間隨時可能會被擠壓侵犯,這會讓人感到不安,緊張。同樣在心裡也存在那麼一個界限,將自己與其他的東西分開,從而讓自己感到舒服,安全。當我們暴露在目光下時,是否會擔心自己在人前表現得不好?擔心自己的缺點被挑出來呢?

【尷尬你的尷尬】

為什麼會有尬尷存在?借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存在即合理。那麼尷尬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

從功能上而言,人際中的尷尬都起源於我們想要在別人面前留下好印象。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同樣也是一種形象管理的動力。

【放大對自己的關注,會放大尷尬的體驗】

不過有時候,我們太過在乎他人看到的自己。就好像將自己置身於舞台中央的時候,本身就放大了自己的存在。當一個人處於焦點的中心時,對自己表演動作肯定會有一些擔心:

會不會出錯?出錯了怎麼辦?我要怎樣繼續下去?會不會被所有人嘲笑?這樣的擔心會促進我們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表現,但過度的擔心就會放大焦慮的體驗。

你是誰?大家都在關注你嗎?你在乎哪些人的看法,所有人?一部分人?

【每個人都有缺點,都可能會被認發現,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每個人都有著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在人前都表現得好,甚至勘稱完美。但很遺憾,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凡人如我,都會有些缺點。既然會有那麼一些瑕疵,何不大大方方的拿出來,藏著掖著反而增添煩惱。

你能承認你有缺點,不那麼完美,卻依然迷人。

【面對尷尬我們大多想逃】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在面對人際交流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我當時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面對尷尬,你是有多想要逃?逃跑可以通過離開讓人尷尬的環境瞬間緩解焦慮,但同時也告訴你兩個事情:

1.這樣的情景我hold不住

2.下次還得逃。

其結果就是你不斷的採取逃離的方式應對人際上的焦慮。

試著一點點的去面對,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至少你還是你,不會因為焦慮、評價而變成另一人。

延伸閱讀:

看到同齡人都有好工作、好伴侶?其實你沒有「落後」,他們也在焦慮

心理學:我們感到孤獨,常常是因為害怕展現出「負面的自己」

「沒有恐懼,我們也不可能堅強 。」心理師:讓「焦慮」成為你心底的「勇氣」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你好,坐在对面的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