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三流之路》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無論是初出社會的畢業生們,或是略有成就的三十世代,看到同齡人找到好工作、好的另一半,心裡總是默默感到焦慮,似乎再不努力,就要被這個世界唾棄了,然而這樣的想法,真的是對的嗎?

(責任編輯:蕭如芳)

最近大家在討論「販賣焦慮」,我也來舉一個例子:女孩的腋毛。

一戰後,女性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成為消費主力。1917年,為了增加「刀片」的銷量,某公司發動了一場「腋毛焦慮」,力求使女人們相信腋毛是「不衛生的」,「非女性化的」。結果它的刀片銷量果然翻了一倍。

創造焦慮是最容易的吸引關注和消費的方式。在這個傳播焦慮的時代裡,各種各樣的焦慮變得理所當然:不去健身會焦慮,不讀書會焦慮,這也焦慮,那也焦慮。總有人試圖告訴你,你不夠優秀,你活得不好

我們評價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好的朋友,不再以人品,性格為依據,而是將他的地位身份作為接觸的第一道門檻大家開始遵循這樣的一個社交等式:成功優秀值得結交

為什麼我們會擔心被同齡人拋棄?因為「落後」,彷彿成了焦慮的開關。

可是這種焦慮真的是合理的嗎?為這種焦慮痛苦真的是值得的嗎?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致所有在努力奮鬥但不高興的生命們:你「努力成癮」了嗎?》裡曾經提到過:

有無數的人告訴你,要努力去改變自己,努力去變得更好更好更更好。但當你看不到這條「變得更好」的路的盡頭的時候,焦慮和抑鬱也常常隨之而來。

但如果你去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諮詢師會建議你看到自己的努力,探索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到底在追求的是某個目標,還是只是在漫無目的的「瞎忙著」。

也許只有當我們逐漸認識到這些之後,也許才能真正依據自己的本心,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果真的焦慮得無法自持,我當然會首先建議你去尋求諮詢師的幫助。但如果你其實只是有一些困惑,那這個治癒系小動畫可能可以幫到你。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動畫:Status Anxiety

來源:School of life

整理:菜菜

圖文版:

人們只看到一小部分的我們,比如職業,卻全然以此評斷我們身為人的價值。

你的工作是什麼,儼然已經成了Party上的通用問候。

在這個時代,人們情感的報酬只被限定在物質的獲得中。

人們在追求金錢,工作,名車的時候,想要的往往不是那些事物本身,而是擁有這些東西後得到他人的注意,尊重或是愛。

我們可以成為任何人,我們從小就聽到這樣的說法,充滿機會這很棒。但又控制不住自己一直在想:萬一我們無法在這種充滿機會的社會中爬到高點怎麼辦?

書架上的《如何在15分鐘內成功》和《如何應對低落的自我滿足感》本質上是相通的,這個社會在告訴大家他們可以擁有任何東西,可實際上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

過去人們知道社會階級是被操縱的,如果你生活在底層,人們不會認為是你的錯。

但現在人們說我們的社會是選賢舉能,報酬是屬於那些值得擁有,勤奮聰明過人的人。這聽起來很棒,但如果你真的相信社會是這麼運轉的⋯⋯

這就意味著有些人在社會底層也成了他們應得的。在中世紀英國稱貧困的人為「不幸的人」,在現代,他們稱貧困的人為「輸家」

這種價值觀使我們在看到別人脆弱的一面時,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詞是「矯情」。

事實上很多人從未想過有些自己觸手可得的東西,對某些人來說,是他們要付成很多才能到達的目標。

曾有學者做過一個實驗,中高階層的人隱姓埋名去底層生活,能否只靠個人能力脫離階層。然而實驗只堅持了3個月不到。掙扎在溫飽線的底層生活令他完全沒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

我們能怎麼辦呢?

首先,別相信任何社會真的是選賢舉能的。

事實上,運氣和意外仍關鍵性地決定人們最後落在哪個階層。對待人們時,尤其是對待自己,不要認為他們在哪個階層完全是他們應得。

第二,創造屬於自己成功的定義。

有很多種成功的方式,其中一些跟身份,地位並沒有關係。

不要盲目地順從社會的定義。實際上,你仔細想一想,是不是很多成功和幸福的模式,你本人其實是不認同的,是你不想顯得自己是「輸家」,所以只好順從了呢?

第三,我們應該避免讓外在的成就來完全定義自我。

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方面不會寫到自己的簡歷上,我們的愛好,想法,這些都很重要。

或許你也發現了,對於成功的人來說,他身上的所有特質都被稱作「走向成功」的特質;然而同樣的品質放到失敗的人身上,就又變成了失敗者的象徵。

這不是為生活的不幸找藉口,我們也該承認,儘管努力就會得到回報,但同樣的努力之下,得到的回報並不一定會公平。

只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建議和指導擺滿了書架。很多話聽起來都非常有道理,但這並不代表它一定適合你,適合這次時機。

什麼是成功,怎樣才能成功不管你是遵守這社會的「規則」還是有自己的道路,希望這都是你思索過後內心的答案。

(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想看更多「幸福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世界之大總有容身之處。」二十幾歲迷惘世代要懂的 5 項課題

致迷惘的二十世代:走出你的渴望,而不是讓「人生的渴望」潰散在他人的言語中

「你現在很焦慮、迷惘,但終究會沒事的。」致 20 世代 5 部帶你找回方向感的電影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同龄人才没有空抛弃你,他们也都在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