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菜鳥的逆襲》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有沒有人曾經對你說過:「你學這個沒用拉!」「XX系以後可以幹嘛?」身邊有那麼多的意見,而屬於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呢?

(責任編輯:蕭如芳)

文/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Chloe Wu

還記得我剛考上研究所時,有個從小看我長大的長輩看到我,問我最近在做什麼? 我開心地告訴他:「我考上研究所了,現在再等開學。」 「你考上哪裡?念什麼科系啊?」他繼續問著。 「輔導諮商所,是心理輔導喔,在彰師啊!」我跟他介紹著。 「你念那個沒有用啦!誰會去在意心理這東西啊!」他搖了搖頭,接著拿起手上的報紙,就沒有繼續對話了。 我聳聳肩,心想,也許他並不清楚我唸的科系是什麼,也許他的思考有他時代的脈絡,他並不認為會有人在意心理健康,大家都是生病到醫院看醫生,沒聽過心理生病去看醫生的。 這個長輩是個退休的法官,向來說話嚴肅也不容質疑的。 然而多年以後,我成為心理師,從事著心理成長的工作。

我從學校、醫院、法院、企業一路走來,都從事著訓練與成長的工作,一直覺得這就是我想做的事,這也是我所及的能力允許我做的事。 再次遇見這個長輩時,我一點也不擔心跟他談起我的工作,卻萬萬沒想到,他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他遇見我像遇到知音一樣,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妳前陣子有沒有看甄環傳啊?天哪!那真是好看啊!裡面充滿了心理學,他們這樣你一來我一往,充斥著暗黑心理學,對人性真是瞭若指掌啊!我最近在法院接一些青少年輔導的案子,所以有修幾個心理學學分,真的是很好玩耶!裡面有一些心理學的實驗,狗跟鈴聲,你怎麼用鈴聲的搭配讓他即使沒有食物也會流口水(他指得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巴夫洛夫實驗),原來可以這樣控制啊!真是生活中處處是心理學,妳唸著個東西好啊!」

圖片來源:《菜鳥的逆襲》劇照

我一邊聽一邊在旁笑著點頭,而我更清楚一件事是,我在做的事情,並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是我真的想做這件事。 親愛的你們,可曾想過你們自己是誰?我從國中就努力發展自我認同,最喜歡問別人:你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在青春期的叛逆中,我努力爭取我想要的自由和權利,而我那時就知道我要為我爭取的自由負責。而到了現在,我依然在走我想走的路,只為了實踐我在高中時期就看見的:我想要透過談話的方式,幫助人更認識自己,也幫助人解決困擾,這是我所認為的職業理想。 然而這一路,是很多磨練和挫折的,也有人說我不適合念心理學,因為他所看到的我並不敏銳,也有人說心理這條路會害慘我,因為他看見我易感的個性很容易跟談話的案主一起陷入情緒漩渦中。 但是,這麼多的聲音,究竟我們該聽誰的聲音呢?

我們一生總是面臨著許多的抉擇,許多的考驗以及挫折,而終究沒有人可以從頭到尾陪你披荊斬棘,度過一次次的難關,而終究在一次次的考驗中,你更認識自己、 更堅定自己的渴望、也更勇敢地走你想走的路,你才能從中成長和茁壯,走出你所渴望的天地,而不是讓人生的渴望潰散在他人的言語中。

我們是人,我們活在群體中,我們總是不斷接收到他們對我們看法的訊息。唯有不斷向內扎根,看見真實的自己與渴望,接納並深化對自己的信念,你才能在你選擇的領域中,活出自己的光彩與價值。  

延伸閱讀:

「你現在很焦慮、迷惘,但終究會沒事的。」致 20 世代 5 部帶你找回方向感的電影

「世界之大總有容身之處。」二十幾歲迷惘世代要懂的 5 項課題

如何度過二十幾歲灰濛濛的「迷惘期」?首先,找事情做來轉移注意力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向內扎根,活出心中渴望的人生〉。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