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有人說過:不能駕馭自己情緒的人,也無法處理好任何事。負面的情緒往往把問題的嚴重性放大,擺脫這些有毒的念頭,生活才能更順心。
(責任編輯:蔡芷庭)
#焦慮
壞事隨時可能發生。一般人的安慰方法是認為自己終究不會有事:令人尷尬的電子郵件不會被發現,醜聞不會爆發,銷售成績會上揚……
焦慮源自一道鴻溝:一邊是我們害怕可能發生的事情,一邊是我們希望可以發生的事情。鴻溝愈大,心情愈忐忑不安。
與其拿美好想像安慰自己,不如勇於面對最壞結果,進而全然安於其中。我們該直接面對恐懼,想像惡夢成真的結果,進而得到關鍵的領悟:我們應付得了。即使我們會鋃鐺入獄,散盡家產,顏面盡失,所愛的人紛紛離去,業績數字奇慘無比依然應付得了。
塞內卡說:「為求減少擔憂,你得假定所恐懼的必將成真。」
#憤怒
我們都會生氣,尤其是生伴侶的氣,生小孩的氣,生政客的氣。結果氣急敗壞,傷害他人。
憤怒源自希望與現實的劇烈衝突。我們不會每次碰到壞事都大聲咆哮,只會為意料之外的壞事光火。為了心平氣和,我們務必學著大幅降低對人生的期望。所愛的人當然會讓我們失望,同事理應會搞砸事情,朋友必然會矇騙我們⋯⋯這些都屬意料之中,沒什麼好意外的。
智者該設法讓外在事物無法突然擾亂內在平靜,預先想過所有悲劇。
塞內卡問:「何須為一時際遇哭泣?整個人生本就使人淚流。」
#妄想
我們很容易自認特別倒楣,責怪自己,埋怨別人,變得憤世嫉俗。
我們另做他想:這或許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任何別人的錯。
如果我們預先有這種認知,則能對成功泰然處之,對失敗淡然處之。無論怎麼看,我們不配領受大多數好事。因此,智者永遠不該相信命運的禮物:舉凡名聲、金錢、權力、愛情或健康皆非自己所有。即使我們得到這些禮物,也要時時戒慎恐懼,切莫看得太重。
#陷於自身觀點
我們天生容易把自己看得太重,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放得很大,所以有時變得緊張驚慌,罵東罵西,甚至亂摔東西。為了長保沉著,我們務必時常跳脫自己的觀點,別陷入一個常見的麻煩幻覺:以為自己這個人很重要,以為自己怎麼做很重要。
與宇宙相較,人如同滄海一粟,種種難題、失望或盼望其實不足為道。我們經歷的遭遇,我們所做的事情,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不啻過眼雲煙 —— 而這是一種幸福。
#投射
這涉及體認到負面感受,但不當作自己的黑暗情緒,而是投射到別人身上。這乍聽古怪複雜,其實隨處可見。
你接獲主管要找你談重要事情的通知,第一直覺可能是公司要開除你,主管要說你哪裡做得很糟。你腦中浮現主管的樣子,態度冷淡,咄咄逼人,顯得氣焰很高。然而你去見主管時,他只是對接下來的新案子提出些實用建議而已。舉凡恐懼、冷淡跟震怒等情緒其實源自於你,只是投射到主管身上,你不希望是自己有負面情緒,所以推給別人。
再舉個例子。你覺得如果你今年的收入沒比去年高,另一半會變得很愛找碴。你為此頭痛不已,想像他們會怎麼說話帶刺,尖酸刻薄,但其實他們沒有這種感覺。刻薄話語不是在另一半的口中,是在你的心中。
這樣一來,你不是對自己失望(這種感覺很不舒服),而是覺得遭受不平對待(這種感覺較易承受),畢竟至少在你腦中有個從不滿足的強硬伴侶。不必面對難受的事情,苦惱為什麼賺得不夠多,或是為什麼不能照自己喜歡的做,而是創造另一個箭靶:「討厭」的另一半。
#退化
退化這種防治機制是在關鍵方面變得幼稚。比方說,一個人可能猶豫不決,而非做出決定並承擔後果。退化的核心特徵在於,相信問題永遠都是別人的錯。這種策略回歸一個兒時的想法:世界由父母主宰,如果哪件事不對,他們有責任搞定,至於最不該怪罪的當然是小孩自己。
發脾氣是典型的退化防衛機制。一個人不是設法解決問題,而是(以兒時邏輯)靠生氣解決問題。這在成人世界很荒唐,但嬰兒確實必須靠啼哭、大叫或亂踢等方式發出求助信號,別無他法。發脾氣其實意謂著:我只是個嬰兒,可沒半點責任,你一定要來幫我。
擺脫負面情緒, 2018 年換上新氣象~
《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偉大思想家如何解決你的煩惱》這裡買
延伸閱讀
如果你憂鬱可能是目標訂得太不具體,7 種科學證實能減緩負面情緒的妙方
科學證實:比同齡朋友看起來更年輕、人緣更好的秘密是「笑容」
「不只是生存,我要的是生活!」2017 年末腦袋壓力斷捨離的 5 個思維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偉大思想家如何解決你的煩惱》,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