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on VisualHunt
《VO》導讀:
日本暢銷療癒小說《蝸牛食堂》作者小川糸去蒙古旅行時,在他們身上看到享受人生的從容,改變了的人生觀,也成為心頭無法抹滅的記憶。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小川糸
我第一次去蒙古是六年前的春天。那時《蝸牛食堂》熱賣,正要改編成電影,生活中突然出現的各種變化,不知不覺累積成壓力。
可能是太在意自己是否符合世人想像的作家樣貌吧,心情非常焦躁不安。就在這個時機點,剛好有個游牧家庭的採訪,讓我終於可以體驗從以前就很感興趣的蒙古包生活。這個短期住宿的經驗,改變了我的人生觀,成為我心頭無法抹滅的記憶。因為我親眼看到在那種嚴苛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終極極簡生活」。
我們去拜訪的哈雅那夫妻,就住在半徑三公尺大的傳統蒙古包中。由於一年之中必須配合牧草生長的狀況而不停遷徙,夫婦兩人的行李也控制在最低限度。
儘管如此,做菜、睡覺和家人團聚,所有生活中需要的機能,蒙古包中一樣也不缺少。室內的光線來自天窗,南側小窗照進來的光影則取代了時鐘,為每一天的生活提供了極有規律的節奏。
既簡樸又豐富的生活方式
晚上睡覺時是床,白天則充作料理檯,哈雅那太太一邊切著砧板上的食材,一邊巧妙控制爐火,很有效率的烹煮著餐點。一個中華炒鍋,既能煮熱水,又能快炒。仔細觀察,便能看出油脂越是豐富的菜色,哈雅那太太越是留到後面做。徹底活用一種工具,完成不同家事的智慧已經深植心中。
遊牧民族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下養殖家畜,必須隨時保持一身輕便。儘管如此,我卻在他們身上看到享受人生的從容。
雖然是極簡的蒙古包,卻一點也不馬虎的掛著家人的照片,還有豪華的佛龕,既簡樸又豐富的生活方式,讓我深受感動,從中也得到了許多勇氣。我也親眼目睹了在寒風中,寶貴的家畜凍死的殘酷現實,因而體會到遊牧民族的強悍。他們把這一切都當成是自然的一部份,不哀傷痛惜,繼續過著淡泊平靜的生活。
幾個月後的夏天,我再次造訪蒙古。這次在蒙古包裡住了一個月,沒想到留下了痛苦的回憶。不知道遊牧民族和我的身體,究竟有什麼不同,當地三餐都吃肉類和小麥,由於蔬菜匱乏,平常幾乎吃不到。
因為不習慣三餐沒有蔬菜,最後半個月我病倒了,皮膚變得黯淡粗糙,臉頰也凹陷了,又想家又想哭。有了這次的經驗之後,打包長期旅行的行李時,我一定會記得帶乾燥的蔬菜或海帶。
下定決心減少生活用品
近身觀察了遊牧民族不需要很多用品,也能生活,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不會動搖的自信。那是「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活下去」的自信。只要有簡單的生活用品和必要的食物,不管發生任何問題都能活下去。就是有這種信心,才能做個凡事都不會動搖的人。
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能力」——找到這個生活目標之後,我的心情也變得正面積極。
體驗過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之後,我重新檢視了自己的生活型態和挑選真正需要之物的方法,學習如何用更少的日常用品來生活,改變了我的「對物」方式。
當我發現自己透過對物方式,一點一滴磨練自己的「生活能力」時,就覺得似乎更貼近遊牧民族的生活,感到無比的喜悅。
找自己選好書
《這樣就很幸福了:小川糸的 29 個簡單生活法則》
延伸閱讀:
「與好事物相遇,需要時間。」日本暢銷療癒小說《蝸牛食堂》作者的幸福法則
很多人都搞錯了!「極簡生活」不只是丟掉不需要的,而是「不害怕沒有」
「不只是生存,我要的是生活!」2017 年末腦袋壓力斷捨離的 5 個思維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樣就很幸福了:小川糸的 29 個簡單生活法則》,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