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情緒來襲時,就像是心上多了一顆巨大的石頭,怎麼推都推不走。

心理師從介紹我們對情緒的認知,再到如何面對、與情緒相處,教你一步步和「情緒」當朋友,解決情緒困擾。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心理師 王璐

很多人都有情緒困擾。遇到情緒,我們總是會顯得有些驚慌,有些抵觸,覺得這是個壞東西,最好離它遠點。

之所以我們對情緒有這樣的認知,原因來自很多方面。

為什麼你會覺得情緒是壞事情?

現在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信息都在告訴你怎樣處理情緒,儘管處理情緒是好事情,但是當這樣的信息過度,以至於覆蓋了關於情緒的絕大多數面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情緒這東西不好,得除之,潛意識裡,我們看待它的方式會不知不覺發生變化。當我們被過度刺激導致過於關注情緒,結果就反受其害。

就像被蚊子咬了包本是很常見的事,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如果有信息說蚊子可能會攜帶病毒,那些容易焦慮的人就開始變得緊張。微小的信息被過度放大之後,讓我們覺得很多東西都得小心,活著的艱難程度又增加了,人也更脆弱了。

如何理解情緒?

很多人面對情緒不知道怎麼理解它。情緒是什麼?你不知道,但是能感受到,並且你覺得有時候情緒對你影響非常大,工作上表現不佳、人際關係不好、親密關係出問題,這些都是情緒帶來的,所以情緒是罪魁禍首。

如果情緒也能發聲,也能有一個主體位置的話,它可能會說:“我只是有自己該有的反應,那些事都是你自己做的,你跟人吵架,你看別人不舒服,跟我有什麼關係?”

和情緒相處就像養小孩,孩子調皮搗蛋,或者言行不按照你的標準來,你就會覺得是他在給你惹麻煩,錯誤都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造成的。這就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如果你想處理親子關係,就得從了解孩子特點開始了。對待情緒也是如此。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情緒是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人類早期進行狩獵,捕食活動時,情緒讓人感受到危險和威脅,以此作為信號讓自己有所準備,能夠自我保護,得以生存。

客觀說,情緒就是一種信號,告訴我們周圍環境和內心世界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身體被病毒侵入會發熱不舒服一樣,情緒也會如此。小時候,只要感冒發燒,就會被安排吃藥打針,那個時候家長普遍覺得,生病是不好的,需要趕緊治療,把問題壓下去就不會出事了。而現在醫學觀念認為,發燒其實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因為有病毒入侵,身體需要消滅病毒,而吃藥打針意味著以犧牲機體免疫力為代價來控制症狀。這種方式其實包含著不信任身體可以有自我保護和療癒的能力,人們內心太過恐慌和害怕,就會對不舒服的耐受力不夠,最後導致了人的脆弱性。

有了情緒,需要先審視奪度,了解情況了再去處理。情緒和行為之間,需要增加一個思考的環節。

圖片來源:簡單心理

情緒控制和自我認同有關

有些人會說,其實我都明白,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有情緒,前因後果都清楚,也分析清楚了,但我還是不行,還是會控制不住情緒。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可能是來自於內在成長中的創傷,也可能跟個人的自我認同與存在感有關。

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去思考然後找出解決方案的問題,它可能是一個點狀的問題,比如,如果是創傷的話,這個點就像一個洞一樣,比較深,情緒來了就像掉進去了,當然比如普通問題那種淺的窪容易跨過去,這個需要一定時間的處理,可能也需要藉助專業性的幫助。關於存在性或者自我認同相關的問題,也不是在某一個時間點可以解決的,存在對個體來說是持續性和連貫性的,所以它需要的是整合。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這本書裡,明確寫道“要想保持一個完整的自我感,最好的辦法便是記日記和寫自傳。”

這些都是大致的分析,如果細細開展,可能得做成研究或一篇論文。只是偶然想到情緒、世人對情緒的態度以及在學習和生活中漸漸總結出的一些東西,想跟大家分享。

和情緒相處而非處理情緒

到這裡你或許會問怎樣處理情緒呢?我可能想把“處理”這個詞換一下。

情緒雖然不像人,跟我們有一樣具有身份地存在,但我們活著就是一個關係性的存在,跟情緒也是如此。 “處理”已經顯示了你跟情緒的關係,從依戀關係角度說,怎樣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 “處理”就是對抗,就是抵觸,就是排斥,就是除掉。任何事物遭到這樣的對待,通常都是頑強抵抗的,因為這是本能。而情緒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存在,所以我們無法將它除去,跟它的關係也就是跟自己的關係。這樣來看,怎麼看待它,也能反應出我們怎樣看待自己。

想用什麼詞來定義你和情緒的關係,基本上也就能預示,接下來你跟情緒怎樣相處了。

圖片來源:簡單心理

怎樣和情緒相處?

在想到這個問題時,我突然腦子裡出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跟情緒無關,但往往不同領域的交叉能帶來更多的火花。

《孫子兵法》裡有個策略,叫不戰而勝。就是不去發動戰爭,便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上上策,不費一兵一卒,以最小的損失換來最大的利益。人類都是趨利避害的。但在情緒這件事上,很多人卻不這樣。他們往往會用很多方式去壓制處理情緒。這樣反而遭到情緒更大的報復。

以逸待勞是不是個好辦法呢?

比如說人與人之間會有競爭,有人見到別人好就開始不安定,每天都在想別人如何好,無法疏導自己的心情,當有人告訴他,你這是嫉妒,他好像突然明白了怎麼回事;當他知道自己嫉妒之後,又開始心不安了,我怎麼能嫉妒別人呢?

特別是青少年,很容易跟同輩之間產生競爭,加上現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嫉妒之心很容易產生。但是同時他們的超我也非常強大,覺得嫉妒不好,要接納認可別人的好,不能產生嫉妒的扭曲心理,接著就開始跟自己過不去。既對別人的優秀難以釋懷,又對自己的嫉妒之心無法接受,搞得左右為難。就開始想各種辦法學習不嫉妒別人,欣賞別人優秀的地方,可實際行動中心裡還是很難受,消除不去的見不得別人好和努力也追趕不上別人反而讓自己更自卑,更不是滋味。

不能接受自己在嫉妒別人是把“嫉妒”妖魔化了。嫉妒跟悲傷,開心一樣,都是一種情緒。當我們把嫉妒看得過重過於負面的時候,就會吃力不討好地應對,比如壓抑自己不去想,勉強自己欣賞別人,吃力不討好。其實嫉妒就嫉妒了,又不會怎樣,嫉妒之情產生,就讓它這樣吧。很多情緒出來了又消失了,我們都不知道,這樣的不斷更替並不會怎樣,但是我們過於關注強化它,它就會越有力量。以逸待勞也許更輕鬆。除去有些人因為控制不了嫉妒之心去傷害別人的有害嫉妒。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情緒都在正常範圍內,所以正常對待就好。

看到情緒帶來的好處

嫉妒之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看到別人的優秀、別人的好和別人的擁有,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差和自己的匱乏。我們接受不了這樣的自己,所以把很多情緒都投射給別人,覺得別人總在刺激傷害自己。

看到自己的不好並讓自己變好不容易。把問題投射到外界則可以避免這種不舒服,但同時這也會讓我們陷入無窮盡痛苦,永遠找不到解決途徑。

嫉妒背後,也許還有很深的悲傷。對於失去和不能擁有的悲傷,對自我的貶低等,與其把情緒放在外界上,不如花精力好好對待自己。可以找朋友傾訴,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會好一些,也可以找有過同樣經歷但自己走出來的過來人聊聊,也許能從他身上獲得一些啟發和力量。這些都是常用的方法,也很管用。如果有幸遇到一個可以陪伴自己一起成長的人,在好的關係下,對於自卑和嫉妒也就不怎麼在意了,這也是情緒帶來的好處。

增強抗挫折能力

還有一個方式,儘管情緒上來後,理性和感性沒辦法很好協調工作,但還是可以嘗試,那就是一點點增加人的抗挫折能力。

感冒發燒不要著急吃藥打針,身體會好起來,依賴的就是機體免疫力。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我們需要調動起很多的能量、智慧和資源去處理它,此時我們自身也得以增強。前提是這個挫折和困難不是災難性的,不會致命。

就像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些適當的挫折能夠鍛煉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韌性和反脆弱力。漸漸的,他就能再承受更大的挫折,但不要讓他承受會給他帶來致命打擊的挫折,對他來說就不是鍛煉,而是災難。

對待情緒也是如此,在我們能應對的程度上,試著學會去承受,然後一點一點能接受更強烈的情緒。比如把嫉妒這個情緒分級,把有些自己不舒服但能逐漸克服的嫉妒,先給它克服,你會發現,自己通過努力變得更好了,抗壓能力也變強,如果想再去應對更大嫉妒的挑戰,那就去嘗試,不行了就再回來;也有些人,在嘗試了一些之後觀念變了,不再鑽牛角尖,之前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了,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簡單心理 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想看更多「紓壓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堅強】心理師:掌握這五步驟,擁抱批評,讓自己更好

【負面情緒就像無底洞?】心理師:能夠正視並覺察自己的行動,才有跳脫的可能

【每個人都會在暗夜中遇上焦慮】榮格心理學專家:焦慮其實是引領你「找回自己」的嚮導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經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情绪侵扰,如何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