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為什麼我們選擇這篇文章】
電話那端,可能是買到瑕疵品的客戶在憤怒咆哮,也可能是好久沒見的另一半或孩子,因為你沒空陪他而失控大哭⋯⋯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這樣破口大罵或歇斯底里?接下來就讓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帶你認識他們的「情緒被害感」,下回被別人的情緒惹得身心狼狽前,或許你會有辦法扭轉這種局面。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
在企業講座裡,談了面對客戶的情緒該如何處理,特別是奧客,你會發現你怎麼跟他講道理與SOP或者處理原則等等,繞了一大圈對方都無法聽進去,當對話陷入鬼打牆時,其實會讓人挫敗之外,跟著怒火也被激起,結果對話更是沒完沒了。
這種情形,你就需要考量到「情緒被害感」了。也就是當一個人遇到情況不如預期,心裡出現損失感,而出現委屈、失望、難過進而憤怒到攻擊,開始出現不理性的狀態。
然而面對此狀態的人,有時候並不是要回應他們說話的內容,而是要先看見他們的情緒,而不是急著處理事情,或消除對方張牙虎爪的情緒。
例如:當人購買到瑕疵品,除了覺得很嘔之外,還會覺得要再多花時間去溝通,來來回回很麻煩,這已經讓人在情緒上感到失望、受騙,或有一種WHY ME的感覺,如果這時候服務又不好、又不能退換貨,肯定情緒會爆炸開來。
在情感中的例子則是:當你在原生家庭感到失落,而終於你跟愛人在一起,可以脫離原生家庭,原本幻想他可以照顧你、呵護你,滿足你所有在家庭中缺乏的情感需求,但發現他無法,他有他的生活、事業,無法提供給你百分之百的關注,你就會有深層的失落與痛苦,也會有受騙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跟你家人一個樣。
這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假如你們是遠距夫妻,孩子總需要經歷父母一方長時間不在家,除了要經歷分離的失落難過之外,還有為什麼要承受想念父母卻見不到,以及為什麼我的家跟別人不一樣的差異感,這些複雜的被害感,孩子是說不清楚的。
因此,你該如何面對情緒被害感:
1. 理解憤怒背後的脆弱情緒
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對方的心情說來容易,困難之處在於,面對有情緒的人,自己的情緒也容易被引發,甚至覺得對方是「不好的」才張牙虎爪,或者自己是「不好的」讓對方張牙虎爪。我們需要能拉出界限,保持適切的距離,不急著辯駁或自責,而是中性地看著對方。
2. 表達你的理解與支持
試著說出對方的感受,從對方的反應你會知道你說得對不對。「發生這件事你一定很生氣、也很失望,如果是我也會這麼感覺的」或者「我感受到你有很多的期待,也看到你很難過」或者「你想念爸爸又看不到他的時候,會有點難受對嗎?我也有這個感覺喔!」
3. 提供方法或轉向
當對方情緒被接住,就能提供解方。「讓我來協助你處理退換貨事宜,程序將會是⋯⋯」或者「我很在乎你,可惜我無法一直關注你,當我沒有回應你時,你要知道我還是愛你的」或者「我們來想想『想念的時候』可以做些什麼?」
這就是表達同理的過程,當一個人的心情被理解,其實情緒就會降溫,並且耳朵才會打開去看清楚事實並調整期待,也不會透過情緒為所欲為。
有很多事情並不能被「解決」,因為那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你要做的有時候是「接受這個事實」,但是在接受事實的過程中,有很多人會因為難以承受事實,而想要躲在舒適圈中,遠離這危險的現實世界,而「同理」,正是為他們搭起一座安全的橋樑,讓他們跟現實世界接軌,也帶他們離開情緒被害的狀態,邁向安全與安穩的狀態。
「5感生活美學」你擁有哪幾種?馬上體驗
延伸閱讀
【他怎麼可以這樣?】心理學家海苔熊:你真正生氣的是「你無法接受的某部分自己」
【不想徒勞生氣】心理師: 4 個準則「表達不滿」,吵架時也能讓伴侶好好聽你說話
【人的憤怒頂點最多只維持六秒】運用一個「憤怒管理」技巧,不在生氣時做出後悔的事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歇斯底里或破口大罵的人怎麼了?你不可不知的「情緒被害感」〉。更多相關文章都在「愛心理」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