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雖然你知道「脫離舒適圈」才能帶來改變及成長,但你總是疑惑:為什麼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努力接下許多工作,但是完成的事情卻很少,或是完成以後卻沒有成長的感覺?前麥肯錫企業顧問史托伯格及奧林匹克選手金牌教練麥格尼斯,帶你用科學的角度解答「挑戰自我」的關鍵。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前麥肯錫企業顧問史托伯格、
奧林匹克選手金牌教練麥格尼斯

心理學家奇克森米海研究頂尖高手如何進入「忘我的化境」、不斷地精進自己時,注意到他們經常挑戰個人極限,甚至稍微超越個人極限。為了把那個看似難以捉摸的「化境」轉換成不是那麼玄的東西,奇克森米海開發出一套巧妙的概念工具。

圖片來源:《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天下雜誌提供。

奇克森米海的工具不僅可以幫你進入忘我的化境,也是讓自己承受適度壓力促進成長的好方法。我們喜歡把最好的壓力稱為「勉強可完成的挑戰」,它就位於右上角的「心流」區。

找出「恰到好處」的壓力點

當你挑戰不太有把握,但不至於讓你非常焦慮或過於激動的任務時,那就是「勉強可完成的挑戰」。你對任務不太有把握時,正好處在所謂的「甜蜜點」。

因為任務比那還簡單時,你覺得勝券在握,太簡單了,壓力不足以刺激成長。但任務比那還困難時,又會導致你慌了手腳而無法專注。你想找的是恰到好處的壓力點:超出你目前的能力範圍,但剛好只超出一點點。

麥格尼斯為頂尖長跑好手(例如莎拉.霍爾〔Sara Hall〕)設計的訓練,就是一種「勉強可完成的挑戰」。霍爾在 2016 年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中差一點就拔得頭籌,在此之前她是以每英里 5 分 30 秒的驚人速度,練習跑 15 英里的節奏,比她之前的速度稍快一些。這種訓練是為了挑戰極限,逼跑者突破目前的能力範圍。因此,受麥格尼斯指導的運動員練習時,有時會覺得有點緊張,有些跑者甚至懷疑自己能否跑完全程。理論派的運動心理學家可能會說,這種懷疑和不確定感是負面的,但麥格尼斯有不同的看法。他覺得有點懷疑和不確定感其實是好事:顯示成長的機會出現了

你腦中浮現出「我不可能辦到吧」的聲音時,其實是你踏上正軌的信號,大腦只是想把你拉回熟悉的舒適圈。「勉強可完成的挑戰」是為了偏離熟悉的路徑,轉戰稍微辛苦的道路。

這套概念在職場、個人興趣都適用

這個概念可以套用在任何事情上,無論是體能訓練、音樂表演,還是職場專案。那正是奇克森米海那張圖的美妙之處,你可以把任何活動放在上面。不過,你那樣做時,也要考慮到許多脈絡因素可能導致某個活動在某個時點的挑戰度變高。

外部因素可能包括:

◆ 天氣
◆ 觀眾規模(或結果的風險)
◆ 獎金
◆ 截止期限
◆ 共事對象(若是團隊專案)

內部因素可能包括:

◆ 生活中的其他壓力源
◆ 你對那個活動的興趣和動機
◆ 你的身心健康

思考一下你每天做的事情,是落在奇克森米海那張圖中的哪個區塊?你是以健康又持久的方式追求成長嗎?我們不是要建議你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勉強可完成的挑戰」上,那樣做可能不切實際。此外,你每次承受壓力後,到下次承受壓力之間,還需要穿插恢復期,那樣的壓力訓練才有效果。不過,我們的建議是,針對你想要精進的能力——無論是設計財務模型、畫肖像、長跑或任何專長——你需要經常尋找「勉強可完成的挑戰」:那些讓你跨出舒適圈、逼你面對阻力求得成長的活動。

我們在本章探討了壓力的好處,研究為什麼技能來自於拚搏,學到哪種類型的活動屬於有益成長的良性壓力,我們稱之為「勉強可完成的挑戰」。

圖片來源:《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天下雜誌提供。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把書放入購物車中,會立即轉換成專屬優惠價)

這裡買

延伸閱讀:

【訓練大腦就像鍛鍊肌肉一樣】大腦科學解密「高效表現公式」:壓力+休息=成長

【如何不著痕跡地說服人心?】美國五角大廈說服顧問:學習貓咪的耐心潛伏,等待「溝通時機」

【總為不確定的事感到不安】日本自律神經權威教你「一個秘訣」:15 分鐘就能穩定情緒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