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aboompics

有句義大利話是這麼說的: “il dolce far niente”,意思是「無所事事的甜美」,這同時也是義大利人的生活態度。無所事事在中文裡的含義較為負面,好像只要一無聊起來,就等於毫無生產力。在亞洲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歐盟國家有法定至少四周的有薪假期,而在義大利甚至還多了10天的國定假日。

如果休息時間一多就等於生產力下降,這些國家為什麼還沒滅亡?原因是工時長本來就不是生產力的保證啊!

不間斷的工作,對身心有害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 Josh Davis 就把工作比喻成伏地挺身,如果你想要做一萬次,邏輯上來說最「有效率」的做法是一次做完不要休息,但是你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不過如果我們分成好幾次做,拉長成一週,中間也穿插其他的運動,那可行性就大大增加了對嗎?

我們必須要認知到的是,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會疲乏,沒辦法像電腦一樣可以不間斷持續工作。人因研究(human factors)的科學家Andrew Smart 就指出,工作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憂鬱的比例是工作7~8小時的2.5倍。身體需要休息,但你一直逼它工作,只會得到負面的反饋。

8小時的工作時數,或許應該再縮減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一天工作8小時,是怎麼訂出來的?其實在工業革命時期通常都是10~16小時的工作時間,當時福特是第一間實驗一天工作8小時的公司,最後發現員工不僅每小時的生產力更高,整體的工作效率也更好。兩年內,他們的獲利就翻倍了。

如果一天工作8小時比一天工作10~16小時效率更好,不禁讓人思考,那會不會一天工作低於8小時又更好呢?最近瑞典在實驗一天工作6小時的成效,結果發現員工確實更健康也更有生產力。研究也發現,尤其是40歲以上的工作者,一週工作控制在25小時對大腦而言是最佳時數。

午休吧!放假吧!

放假或許比你想的還更有幫助!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調查5000名正職工作者後發現,一年休假超過10天的人,比起休假低於10天的人,加薪或是獲得紅利的機會竟然更高。刊載在Science Direct期刊上的一份挪威研究也發現中年的高階管理者,休假的時間越少,等到邁入老年會更提早死亡、健康狀況會更差。

仔細想想,工時與生產力的相關性從來沒證實過吧?但你很容易就會找到反例,像是美國的工時比挪威的工時長,挪威的GDP卻比美國更高。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心理學專家 K Anders Ericsson 指出,當你很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或是投入一個「刻意的練習」,你所需要的休息時間比你想像的還更多。大多數的人其實只能專注一小時不休息,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運動員、作家,也從來都不會連續工作、練習超過一天5小時,但是他們每一位必做的事就是「恢復性的休息」,適當地讓大腦跟身體好好放鬆。

所以不要小看工作的午休時間,睡個覺、出去散步、喝杯咖啡,或是跟同事們閒聊,這些都是能夠讓你抽離工作的「中場休息」,會讓之後的工作效率更好。(延伸閱讀:【步行,讓思想自由流動】激發創意和靈感,賈伯斯、佐克柏都在用的「步行思考法」

休息≠發呆,科學家教你怎麼「正確休息」

這些科學研究所說的「休息」並不是叫你坐在那裡發呆,事實上,你可以試看看坐著10分鐘什麼都不做,其實很難做到,你會焦躁不安,想要抓起旁邊的手機。

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大腦有一個區塊叫DMN(default-mode network)會啟動,幫助你審視、固定記憶,以及想像未來。DMN同時也會讓我們有「靈光一閃」的瞬間,就像阿基米德泡澡時突然想到他的浮體原理一樣。當你看著窗外的人群走來走去,或是處理他人的情緒時,這個區塊也會運作。

所以科學家要告訴你,只要會牽涉到情境的設想、情況假設的活動,都可以觸動你的DMN區塊。像是跟朋友討論問題、或是看書,甚至如果你很有目的性,你甚至也可以在滑臉書、instagram 時啟動DMN區塊:當你Google一張照片時,不會有效果,但如果你停下來思考為什麼這張照片裡的人是那樣的表情、去設想一個更廣的故事脈絡,就可以啟動DMN開關了。

另外幾個科學證實有效的休息像是「冥想」、做一些不需要100%專注力的閒事像是織毛線、拼拼圖、畫畫,都是很好的休息法。俗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是真的!從今天開始,別再因為閒下來而恐慌,別再覺得休息是浪費時間,這都是為了讓你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參考資料:BBCIndependent

延伸閱讀:

你的腦袋有真正休息嗎?Google 工程師也在用的「冥想法」,科學證實能提升大腦抗壓力

【越無聊,越開竅】科學家:無所事事更能釋放你的創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