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努力想讓自己「有自信」,反而會有反效果。來看看曾獲《富比士》雜誌選為「20 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的史丹佛大學健康心理學家 Kelly McGonigal 對自信的見解。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Kelly McGonigal
最近有機會能跟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女學生們聊聊,也因此了解到這些學生心裡最擔心的部分與「自信」有關。
她們覺得自己只要顯露出一點沒自信的模樣,就可能因身為女性或還年輕等各種理由,遭受差別待遇。因此,她們急迫地想知道該如何透過「自信」來掌控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像是該穿哪種衣服?該擺什麼姿勢?或是該用哪種肢體語言來表現才好?
其實,我認為她們的疑問來自於對「成功人士的自信」之誤解。
「自我效能」才是關鍵
我對「自信」的看法不一樣。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理所當然地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般帶些自傲的自信。心理學家稱為自我效能的這種自信,比上述提到的各種自信類型都還重要。
「自我效能」意指眼前的試煉,可經由努力或周遭的協助,以自己擁有的所有能力來跨越的信念。
自己擁有的所有能力,包含耐力、幽默感、創造力,或是在難以成功的困境下也能倚賴的「強項」等。然而,即使用了這些能力,也無法保證一定會成功。大部分自我效能強的人,都能在「謙虛」跟「自信」間取得良好平衡。
這些人瞭解「真正的自信,只能從累積時間經驗學來的智慧與成長中獲取。」他們不太會盲目地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反而深信自我改善(自我修養)過程的重要性。
對我來說,我最需要的自信,是相信自己雖然還不成熟,但是能夠「自我改善」。我能夠相信身邊的人,相信到能完全接納來自他們的建議與批評。
讓自己看來有能力且可信賴的三個方法
① 將沒自信跟不安當成一種象徵,一種會好好珍惜自己、總是盡己所能,是值得信賴的人的象徵。
很多人都誤以為「自信等於不會感到焦慮」,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
經驗豐富的領導者了解「焦慮會幫助一個人增長見識」,人欲成事,少不了焦慮這個副作用。有人常會因在重要場合裡時常感到「緊張」「沒自信」而困擾。但研究指出,當一個人由衷地接受「緊張跟沒自信都是很正常的狀態,也是成功助力」的事實時,周遭反而會覺得這個人「有自信且有能力」。
不過,這並非是在鼓勵你向周圍宣傳自己很不安,說著「對不起我很緊張!」或是「希望不要辜負你的期待!」重要的是,無論感受到何種情緒或想法,都要去接受它。同時,將自己當時該傳遞的訊息或該做的事確實完成,並且去關心在現場的人,不要完全專注在自己的情緒上。
② 開重要會議或與人商量討論前,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這場會議的重要之處。
平常不習慣去相信自己的人只要留點時間給自己思考,就不用再煩惱「該如何影響或說服他人」。煩惱該如何影響或說服他人的行為,幾乎都只是在浪費精力,並且妨礙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的機會。研究結果指出,越想讓自己看起來有自信,越容易適得其反,讓自己看起來不誠實或冷酷。因為太想跟對方好好交流當好朋友,變得太過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結果反而讓自己無法專心在面對對方上。
③ 展開心胸,關心周遭的說話內容。
人會以「關心周遭人的程度及應對方法」來觀察「自信程度」。極為不安的人通常會避開與對方的眼神交流,或是有可能會像讀劇本般加快講話速度。相反地,有自信的人有更多從容與「包容力」,不論其他人說起或問起什麼,都深信「這是與對方溝通或和對方建立關係,甚至是學習的好機會」。
只要你和對方的關係並非虛情假意,真正的「自信」就會隨之而來。
延伸閱讀:
只想讓大家看到自己的優點,小心「小鴨症候群」讓你人生越來越魯
要多接觸美的事物!耶魯研究證實讓疲勞大腦有效恢復的 6 個習慣
【特殊心理測驗】選一個「看不順眼」的顏色,揪出最近讓你煩心的人事物
找自己推薦好書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由先覺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