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網站雅虎做了一個民調,調查出來的數據表示,有26%即將畢業於各大專院校的準畢業生,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些什麼。我認為這個數字還是偏低,因為還有很多比方準備當兵的、以為自己知道畢業後的出路的,這種假性知道自己畢業要幹嘛的畢業生,加ㄧ加應該超過五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畢業要幹嘛。

這個問題的成因我覺得非常地複雜,教改、學制、教學模式、文化、思維模式等等,都是交互影響的,但台灣人早就習慣貼標籤談事情,忽略了任何事物的成因,都不是一時一地的,就像MIB第三集裡有預知能力的外星人葛芬所說,任何一點點的誤差,都可能造成整個世界就此改變。這麼說當然是誇張了,但事實上很多事情就是應該多方面來看,不然永遠只是頭痛醫頭。台灣的高等教育如此「普及」,但訓練出來的學生卻不見得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學生到了大學才開始有機會與環境去尋找自我,去問我喜歡些什麼?我又適合些什麼?這些人生裡非常重要的大問題。老實說,我覺得很多人到了三、四十歲都還沒有想通過這些問題,有些人甚至想都沒有想過。

我覺得大專院校,特別是大學與科大的課程,應該在第一學年時,減少必修課,改成選修課,然後加開一些有關於自我探索的課程。比方很多學校都會開一門課叫「大學入門」,各校名稱有別,總的來說,就是一門認識自我跟大學之間的關係的課程,但是這門往往淪為在學校裡晃來晃去、騷擾(訪問)別系老師的詭異課程,換言之,很多老師根本是想混過這一門課。

我自己在大學開過「閱讀與寫作」與「應用文書寫」,還有「國文」課,基本上,我把寫作跟國文課的教學目的,設定為自我探索的過程。我會在課堂上教他們用網路、用GOOGLE(當然很多人都會,只是都Google 很多有的沒的),每個星期都會在課前丟出一些我自己在網路上搜集的內容,有時候是生硬的翻譯公開課、發人深省的TED、有趣或感人的國外廣告、有創意的影片、藝文訊息、我自己覺得值得看的電影、書籍,受限於我自己的專長,我無法給出太多純技術性的知識,即便寫作本身都不能算是技術性的,因為從思考到閱讀再到書寫的這個循環,是需要主動,一個老師能做的,就僅是盡可能的點火,啟發他們開始燃燒自己的熱情,然後主動去參與學生的生活,去瞭解他們,真正地去跟他們交朋友。

我每年都偷偷的勸學生不要讀大學了,因為對很多人來說,你沒興趣,讀大學讀到大六,這都是一種生命的耗損與時間的浪費。很多人不適合大學,卻適合這個世界,大學教育不是保命仙丹,如果你自己沒有動機,大學就只是一個空殼,老師成天面對一些不想學習的學生,就會成為一個讀稿機,期末了,就發明很多加分的方法,什麼開根號乘以多倒、補考之類的,讓自己不要當太多人。

我聽說台科大有不分系的學士班,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地有趣,讓學生大一、大二亂修課、亂玩亂把妹(?)地找自己,並且有多導師的制度,讓導師來輔助學生找自己,我自己覺得我在大學的時候,根本什麼都沒學到,也沒認識什麼有用的人,但卻得到兩位大學導師跟系上老師們非常多的照顧與啟發。我自己是蠻推這種不分系與多導師學制,因為小孩子本來就需要很多時間與空間來找自己,老師應該只是做我剛剛說的點火,然後小心地看著,不要讓孩子燒過頭臭火乾(?)。當然我也聽說過台科大這種學制有些麻煩,比方到了選系的時候,當時比較熱門產業的相關科系就會爆系,冷門產業就沒人願意選,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反應出了學生與家長的功利考量。

讀書、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一件有趣的事,人讀大學,應該是找到一個自己非常想讀的科系,把自己丟進去幾年,就算後來發現自己不適合,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台灣教育問題的根本,就只是在我們的思維太僵化,沒有非要讀文法商,沒有非要讀大學,生命最可愛的地方,就是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等待著每個年輕的生命去探索與碰撞,可惜台灣還給不出這樣子的環境,做為一個老師,我也只好繼續點火,偷偷地鼓勵他們去找尋自己。

 

延伸閱讀:

人生不應擔憂還剩多久,而該看「已跑多久」

成績差不等於能力差:「放牛班」是體制裡的畸型教育

不要再問我「讀社會組以後可以幹嘛?」夢想是能當飯吃的

 

(全文由作者授權刊載,原文標題:大學生沒了,什麼都沒了;首圖來源:kevin dooleyi,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