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文/ 鄧羽辰

我們雖無法預測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們能夠藉由預期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經歷什麼樣的生活,而更大程度的掌握形塑我們未來生活的各種可能性。

當我們向別人介紹自己時,通常會直覺性的根據我們過去的人生經歷來描述自己,而出版過多本關於「理想人生」的作者Benjamin Hardy,在《Personality Isn’t Permanent》這本書中想傳達分享的是,其實不必讓過去的人生歷程框架住「現在的我們」,更重要的是「未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Amazon上有數百人讀完本書後,都留下五顆星評價分享自己的心態轉變,若你也相信人生有百種可能性,不妨在週末拾起這本好書,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吧!

未來如何影響現在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你想創造什麼樣的未來?而你又是否正在創造你想要的未來?

試著回想過去的經歷,我們都有許多「設定目標」的經驗,也許是學生時期為每個寒暑假設下如學語言、瘦身的充實假期目標,也許是初入職場為自己設立階段性的工作目標,又或許是事業已有一番成就,開始為自己接下來的年歲設定想達成的目標成就。未來驅使著現在的生活,因為對未來有了想像,我們汲汲營營地經營著現在,也正是未來使我們步步趨向更多的想像與挑戰。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自己列一張「未來清單」

有些人會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 (Bucket List) 」,人生清單上的事項通常是你想在這輩子完成的事情,也許是跳傘,也許是環遊歐洲三個月,又或許是學會某項技能,一項一項做完就從人生清單上劃掉。但是《Personality Isn’t Permanent》 的作者Benjamin Hardy 更建議你寫下自己的「未來清單(Future List)」,更著重在「未來你想成為的模樣」上:你想具備什麼樣的個人特質、想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對家庭、工作及健康想投入的程度。 然後,你必須視自己為那樣特質的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步調、模式及習慣,而如此以後,你的「現階段經歷」將成為未來的你回過頭來檢視生命歷程時的「令人滿意的過去」。

過去、現在及未來是環環相扣的歷程,是形塑個人特質有跡可循的脈絡,而本書作者Benjamin Hardy想告訴我們的是,個人特質並非天生不變、而是會隨著你的人生經歷而流動累積,當你有意識的掌握自己人生的時間軸,打破「現在」對自我的框架,你可以如水般成為任何模樣。

作者Benjamin Hardy在書中提到「使現在過得更好的唯一方法,便是壯大未來。」,而他也一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實踐這個理念。他與妻子Lauren在2018年時收養了三個孩子,而在同年年底,妻子又懷上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一家人的生活一步一步邁入夢幻的預期內,作者也因此認為,生活動力一旦增加,對於未來的目標與想像就會越來越大,就如同他所說,「現在」與「未來」是相連且並存的,準備好對未來的預期或許能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接收美好的奇蹟,當然,未來清單相較人生清單也有更大的開放性,所以,即便是生命中無法預期的驚喜與意外,也好好享受吧!

讀完這本書後,趁著週末,拿起手邊一支筆、一張紙,喬一個舒適的姿勢,著手開始列未來清單吧!

 

想看更多打破人生框架的方法,  點這裡

圖片來源:Amazon

《Personality Isn’t Permanent: Break Free from Self-Limiting Beliefs and Rewrite Your Story》

作者:Benjamin Hardy

參考資料:

1.《Amazon》:《Personality Isn’t Permanent: Break Free from Self-Limiting Beliefs and Rewrite Your Story》 

2.《Benjamin Hardy’s Blog》: Write A List Of All Your Desired Future 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