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BuzzOrange報橘 的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引發民眾搶購民生用品、糧食等物資,台東池上鄉青農魏瑞廷以區塊鏈食品溯源履歷生產的米,近日接獲來自美國、教廷、中港澳等地訂單,買家甚至簽下合作備忘錄。」

報導一出引起社群很大迴響,有將近 8千人按讚表示認同,很多人開始對這位台東池上米農的故事產生好奇,他的米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可以在全世界疫情嚴峻的困境下,持續逆勢接下國外大訂單?VidaOrange生活報橘特別邀約魏瑞廷進行專訪,在電話聯繫時,魏瑞廷很興奮地說:「我剛接下一筆6,000包米的訂單,即將在4月20號左右出貨!」

台東池上鄉青農魏瑞廷以區塊鏈食品溯源履歷生產的米,近日又接下一筆 6,000包米的訂單,已在4月21號出貨。(圖片來源:魏瑞廷提供)

魏瑞廷的思緒回到11年前,那年他27歲,原本在林務局當公務員,突然接到媽媽打來的一通電話,語氣盡是擔憂:「家裡種的米,沒有人要收購怎麼辦,」魏瑞廷聊到他為什麼會開始賣米種田的原因,「當年回到家鄉幫媽媽賣米,怎麼想盡辦法賣,卻只賣出6包。」魏瑞廷說,「在接到6,000包米的訂單時,有種苦盡甘來的感覺。」

「我當年本來是很不想回家,因為小時候放假的時候大家都出去玩,我就要跟家人一起做田裡的事情,老實講就是沒有童年啦,」魏瑞廷笑著說他以前很討厭耕作,長大就想離開家裡,努力準備研究所和國家考試,「當時拚死拚活都要考上,就是不想回家種田。」

但是2009那一年,魏瑞廷看著媽媽因為辛苦種的米賣不掉而著急的樣子,於心不忍,最後還是決定放下公務員的工作,返鄉幫忙解決家裡的窘境。「當年爸媽去標了一塊土地10公頃,委託經營的項目是要作『有機栽種』,媽媽很樂觀,以為有機種下去就有人要收,但其實當年還沒有什麼食安風暴爆發,所以有機米還沒有這麼盛行,沒人要收呀!」

魏瑞廷回想剛回到家鄉時,「一開始賣米時一直碰壁,還曾經用別人的袋子來裝米,想說有得裝就好,就亂闖一通。」

後來魏瑞廷寫信給當年統一企業的董事長高清愿,「希望他們可以採購我的稻米,雖然沒有賣成,但是在過程中我學到的是,要要求品質、要做的是品牌,當時我就把這個概念帶回來,開始做自己的品牌,慢慢的做。」

帶大家看台東池上最自然的「田間實境」

魏瑞廷開始常常把他在田裡現場工作時拍的照片上傳到臉書,讓大家看到真實的種植狀況,想讓消費者透過畫面了解什麼是符合無毒有機、友善的耕種方式。

有機耕種用的肥料量是化肥的4倍以上,「肥料要自己背進田裡,每一包都很重,又要踩在泥巴裡面走。」(圖片來源:魏瑞廷提供)

「有機耕種最累的就是放肥料,你如果用化肥的話,一公頃大概只要用一包半、大概60到100公斤的肥料就夠了,但是你是用『有機肥』的話,就變成一公頃要400公斤的肥料,肥料要自己背進田裡,每一包都很重,又要踩在泥巴裡面走。」魏瑞廷說他每次背完肥料之後,腳都會抽痛得很不舒服,有時候痛到沒辦法睡覺。

魏瑞廷利用老鷹風箏來驅趕水鴨跟麻雀,等過了秧苗期不怕破壞後,就收起老鷹風箏還給鳥類自由來去的環境。(圖片來源:魏瑞廷提供)

對付天敵超友善,他的田間就像「野生動物園」

魏瑞廷利用友善的方式來降低天敵對農作的危害,他在插秧期用老鷹風箏和鷹偶來趕水鴨跟麻雀,「等過了秧苗期不怕破壞後,我就把老鷹風箏和鷹偶收起來,還給他們環境了。

滑到魏瑞廷的臉書,簡直就像一個稻田裡的野生動物園:

(圖片來源:魏瑞廷臉書

(圖片來源:魏瑞廷臉書

我好奇問魏瑞廷還在田裡看過哪些「特別的」動物,他說:「很多耶!有穿山甲,山羌也有來過,還有蛇最多了。」

我再問到:「這些動物在你田裡玩耍的樣子是不是很可愛?」他笑說:「其實很可惡!像穿山甲會在我的田裡挖洞耶,幫田灌溉的水就會從洞流出去,所以我常常晚上要去巡田水補洞,很累。」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晚上」去?魏瑞廷說,「因為晚上才夠安靜,我才聽得到哪裡有水在漏。」累歸累,魏瑞廷還是選擇不驅趕,友善地讓動物自由來去。

魏瑞廷用臉書轉播田間實境,順利讓更多都市消費者逐漸信賴他種的米。有一次他到台北小農市集去擺攤賣米時,「有一個媽媽開始跟我聊我的米,她說她會關注我的FB,希望我就算辛苦也要繼續堅持下去,」魏瑞廷聽了覺得很感動,他笑說他因此打消了因為很累而不想做的念頭。

當農夫遇到區塊鏈,用田間影像取得國際「信任」

魏瑞廷的米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是一個在地農夫意外遇到區塊鏈科技的機緣。

三年前,研發區塊鏈技術的奧丁丁執行長王俊凱也剛好看到魏瑞廷的臉書貼文。「他就主動找我說,我們一起做一個全世界很厲害的『從產地到餐桌』的東西好不好,」魏瑞廷回想。

魏瑞廷決定試試看,在田裡放了一些 sensor 感測器,後來還外加了一台生態攝影機,「外銷國外時,消費者很喜歡看影像畫面,他認為野生動物會到你的田裡面,是最好的品質證明。

「區塊鏈就是要解決人跟人的信任,上鏈的數據就不能竄改,」魏瑞廷舉例,「說是有機耕種的人,他們買的肥料數量,有沒有人去查過?如果說種10公頃,一般要用掉1500包的有機肥料,但是他只進了200包的有機肥料,你覺得是真有機還是假有機?」

區塊鏈也可以解決消費者最在乎的「混米」的問題。「比如說 10 公頃的田地,每一期可以產出 45,000 到 52,000 公斤的米,如果有人一期賣到 7 萬公斤的米就有問題了,」魏瑞廷說。

2018年底,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輾轉得知台灣有一位青農正在運用區塊鏈的技術,「他們很好奇區塊鏈這樣的科技,為什麼會先在台灣的農田裡實現,他們認為應該是國外先用,」魏瑞廷有點靦腆但在語氣中透露出成就感。

當時《金融時報》問他,「你認為用區塊鏈有什麼好處?」魏瑞廷回答,「除了經營 『信任』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 『傳承』。因為裡面的 sensor(感測器)IOT(物連網)裝置可以把農田環境的基礎數據都送到雲端去,當累積一定的數據之後,就可以分析出什麼樣的土地氣候要種什麼、幾月的時候插秧產量會是最高的。當你遇到像現在糧食危機的時候,把這個鏈結的資料拿出來照著去種,種出來就算不好吃也沒關係,至少種得出來。

魏瑞廷第一次接到國外的訂單,就在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刊出後, 香港一家通路商看到魏瑞廷的報導,一口氣跟魏瑞廷下了4公噸的訂單、一包2公斤,也就是訂了2,000包的米。

不僅拿下香港訂單,魏瑞廷也藉著區塊鏈「品質可信」的特色,成功把米賣到杜拜、阿曼和美國等地,「每年外銷約有 8、9 噸。」他謙虛地說,「一直努力爭取國際訂單只是想要證明,台灣農產真的很棒。」

魏瑞廷說穆斯林國家要吃的米,會要求一定要有清真認證,「就是你種稻的 SOP 都要給他、製造過程的資訊都要給他,過程中不能有任何跟豬相關的污染物。有區塊鏈的如實紀錄,拿到清真認證很快,也很快拿到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

送米給教宗品嚐,只因覺得台灣米不輸日本!

魏瑞廷還主動送米到教廷給教宗品嚐,原因是「去年8月,我看到《拿破崙之村》(2015年改編自真人真事《獻米給教宗的男人》一書的日劇)的故事,當時蔡英文總統推薦很多人看這本書,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典範,但我就覺得台灣米不輸日本。」

駐教廷大使李世明(左)協助將池上青農魏瑞廷種的台灣米送給教廷,右為樞機主教約斯基。(圖片來源:魏瑞廷提供)

原本魏瑞廷想親自飛到教廷獻米,但是當時正逢第二期稻米插秧季節,因此魏瑞廷請他的夥伴代他前往教廷將台灣米獻給教宗。在台灣駐梵蒂岡大使館的協助聯繫下,樞機主教派人將這包米送達教宗的居住所,「樞機主教跟廚師說教宗中午午餐就吃這個,」魏瑞廷聽夥伴轉述當時在教廷獻米的現場,「教宗他吃的東西都有自己的農場,因為有區塊鏈的生產履歷,才有機會讓教宗吃到我的米。」

去年12月,魏瑞廷又再送了一次米到教廷,「想說 12 月 17 號是教宗的生日,同時聖誕節也將到來,因此再次獻米到梵蒂岡,希望能助教廷賑濟街友。我也很想知道先前獻給教宗的台灣米,他吃了感覺如何?樞機主教說教宗回應:『很好,很喜歡。』」魏瑞廷開心地說。

(圖片來源:魏瑞廷提供)

因為「教宗吃台灣米」的新聞,越來越多人來台東池上會特別問「教宗吃的米是種在哪?」所以魏瑞廷乾脆立一個「神之米」的牌子,讓大家方便找。

從 27 歲回鄉賣米賣不掉,到 37 歲以「池上禾穀坊」品牌取得消費者的信任還外銷國際,魏瑞廷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越來越多人在乎環境生態的永續,「有一些愛護環境、崇尚自然的人,沒有辦法親手去做,但是他們透過吃這件事情,透過消費去支持環境保護。

我最後問魏瑞廷:「這十年走來,最美好的時刻是什麼時候?」魏瑞廷大笑:「最美好的時刻,就是每天收工回去睡覺的時候!」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圖片來源:魏瑞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