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VO》導讀:

在永不停歇的職場變動中,我們該如何充實自己的職場競爭力?而在這繁忙、被時間追著跑的日子中,我們又該如何有效率的閱讀,提升學習效果和能力?

跟著職場工作培訓師趙周的腳步 ,將知識拆為自己的力量,並讓學習成為以自我為導向的內在驅動力。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企業培訓專家 趙周

使用便利貼法所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一. 三種不同顏色的可以反覆黏貼的便利貼紙,掌心大小為佳。

I:用自己的話重述資訊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三種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分別用來做三類筆記(I、A1、A2):

二.一組多色指示標籤。

三.一支筆。

「拆書」七步曲:提升學習效果和能力

第一步,確定你要讀的是實用類的圖書,這是拆書法的適用範圍。確定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決具體的問題,並能用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較快的速度閱讀,遇到書中的理論、建議、觀點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時,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對我有多重要? 如果這些只是在原書的知識體系中很重要,而對我現在並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張便利貼。如果對我重要或有用,則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第三步,在I便利貼上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相關資訊,也可以是總結自己得到的啟發、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貼在相應的書頁。

第四步,針對書中的某個資訊,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的經歷,是否聽說或者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寫在一張A1便利貼上,貼到I便利貼旁邊。

第五步,規畫今後如何應用。盡量先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寫下達到目標應實施的行動。寫在一張A2便利貼上,也貼在書頁上。

第六步,在貼了便利貼的書頁旁,貼上一張指示標籤。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的A2便利貼拿出來貼在冰箱或牆上,提醒自己要落實行動。

便利貼使用Tips

第一點,若原書內容簡明易懂,則可以不用I便利貼,只需在重點內容下面加底線或在側面加邊畫線就可以。

第二點,想好再寫,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筆底生花,內容請盡量控制在一張便利貼之內。有時 I 便利貼和A1便利貼上的文字會較多,那麼可以再加一張便利貼。為了避免感慨內容氾濫,A2便利貼盡可能清晰、精鍊。如果你想到三個應用點或行動計畫(每個行動都要對應一個目標),那麼就寫三張A2便利貼吧。

第三點,指示標籤的作用相當於升級版書籤,用於提醒自己哪幾頁貼過便利貼。尤其是你拿出A2便利貼之後,可能過一段時間又希望把貼在牆上的A2便利貼再放回書裡。鼓勵你嘗試一套適合自己的標籤使用規則,比如黃色指示標籤表示這一頁便利貼對我非常有價值,綠色指示標籤表示要盡快行動,橘色指示標籤意味著需要再次轉化……

切勿陷入盲點:參考實踐經驗再慢慢修正

跳過科學直奔建議是沒用的,了解了每個策略背後的原因才有助於實施

─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輕鬆駕馭意志力》

本節的內容是拆書幫幾十萬組便利貼實踐經驗的結晶。三張便利貼的寫作標準分別對應重述知識的標準、內化知識的標準和應用知識的標準,這些並非硬性要求的指標,而是僅供參考的優秀經驗。也就是說,我們不必要求每張便利貼都完美地符合與之相對應的四條標準。

建議你先按本章前面的操作指南,認真寫出十組便利貼,再對照下面的經驗之談加以改進。

I:重述知識的標準

一.詮釋:用自己的語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語句。

二.準確:對原文相關知識點解讀準確。

三.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鍊。

四.實用:將原文知識點總結或轉化成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I 便利貼常見盲點:附會舊知

有些人剛翻完一本書,便急忙到豆瓣發表評論:「這本書說的一、二、三、四點,其實沒什麼新意,不就是些老生常談。」這讓我想起,某一年我帶家中長輩去吃披薩,披薩被端上桌時,老人家瞪大眼睛:「這不就是大餅蓋肉嗎?」我一時竟無言以對。

無論閱讀一本新書還是品嘗一種新食物,這種「不就是×× 嘛」的反應,本質上是同一種思維模式:用「舊知」去附會「新知」,於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為什麼這麼多人習慣「附會式學習」? 一方面,人們在遇到陌生事物時會感到不適(心理學稱之為「失調」),這時若把陌生事物強行理解為已知事物,能夠快速消除這種不適。為此人們寧可忽視其間的區別;另一方面,從小學就開始接收的「歸納中心思想」的訓練強化了人們附會的習慣。所以,越是教育程度高、自認為聰明和博學的人,越容易止步於附會

附會的思維模式會很明顯地表現在I便利貼上,只需要對著你寫下的I便利貼問問自己:若是沒讀那段原文的話,I便利貼寫下的這些我知不知道? 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你很可能就是在用舊知附會新知了。

有人爭辯說:「原文講的就是這個,我總不能無中生有。」也許確實如此,但仍然有兩個問題:第一,你為什麼挑這麼一段全無新意的原文去貼便利貼? 第二,你從原文的表達方式、案例呈現、援引資料、論證思考中……真的不能找到任何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論證等可以打動你的資訊嗎?

你到西安旅行,當地朋友特意領你去吃「最道地」的羊肉泡饃,很內行地跟你說這家的味道如何獨特。你覺得確實味道不錯,但可能不認為和之前在火車站吃的那碗有太大區別。兩個事物到底是大同小異還是天壤之別,首先取決於人們對該類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人們的學習能力有關:人們對細微區別的敏銳度呈現了學習能力的強弱

玩古董的都知道,外行也能說出贗品和真品的相同點,但只有專家才能鑒定出樣本和標準器之間的區別。對我們來說,能發現披薩和大餅蓋肉的相同點並不需要學習能力。若能辨析二者的區別,才是學習能力的呈現:「披薩跟大餅蓋肉的原料有哪些不同? 做法各有什麼特色? 什麼樣的應該叫披薩,什麼樣的應該叫大餅蓋肉? 為什麼大餅蓋肉賣十元,而披薩賣三十元? 是什麼讓披薩賣到了全球,而大餅蓋肉只存在於中國北方地區?」

這些問題都是在界定邊界,也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學習能力越強的人,越能辨析多個層次上的區別。所以,具備內化和應用知識能力的一個表現就是能夠把附會的本能反應升級為界定新知和舊知的理性反應,從而能更深入、敏銳、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時還能加深對舊知的認識(見下表4–1)。

A1:內化知識的標準

一.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認知。

二.故事:相關敘事要素大都完整,能夠清晰地呈現出起因和結果。

三.對應:和原文或I便利貼的四個要素對應,使之成為貼切的案例。

四.思考:無論想到的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能幫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經驗,也加深了對原文資訊的認知。

A1便利貼常見盲點:泛泛而談

A1便利貼上最好寫「總是」「經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樣……」。很多人都擅長泛泛而談,卻不能啟動具體經驗。凡是沒有具體時間、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談,本質上應該算 I,是論述,而非敘事;是認知,而非經驗。

有人爭辯說,我既能泛泛而談,又能舉出一個實例來。那不妨試試看。通常我們會發現,從模模糊糊的想法,到真正找到並講出一個貼切的具體事件之間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就像你有一台用了二十年的電腦,裡面儲存了數百萬個檔案,從你想起「我的電腦裡有相關資料」,到最終你找到散落在D槽中的那幾個檔案,至少需要十幾分鐘。

這「十幾分鐘」不可忽略,重要的學習過程就在其中。在尋找具體經驗的時候,你的大腦不斷轉化著相關資訊,將資訊的各個要素(以及各要素間的因果關係)和大腦中的無數事件進行比較並嘗試配對。找到最貼切的那個經驗後,還要用最符合原文資訊(或 I 便利貼中所寫資訊)的方式將之講述出來……寫出這樣的A1 後,你不僅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對自己的經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讓知識和自己真正建立了連結。

我曾聽一些大師的演講,也曾和一些優秀的管理者交流,發現他們回答聽眾問題時有共同的「模組」,就是聽完問題之後不直接解答(「你應該怎樣」或「這個問題其實是怎樣」),而是在略微沉思後先講一個故事(如,「我想起在一九九五年,我和老闆一起在廣州出差……」),故事講完,大家已經若有所悟, 這時他才開始正式解答,提供思考或具體建議。

這是一種很厲害的理性說服能力。聽到提問後,「略微沉思」的幾秒內,他一定是先想到了「答案」,也就是問題的本質、解決的方向、具體的建議。但他不直接回答,而是馬上找出一個最貼切的經驗,將之轉化為貼切的故事。他先講述這個經驗,同時對應之後將揭曉的「答案」去挑選細節、鋪排因果,甚至還用一點笑料點綴,添加幾句設問……這樣一來,後來的建議就水到渠成地讓提問者和所有聽眾心服口服。這種過程綜合了歸納、演繹、組織、表達等多種能力。

平時透過A1便利貼加以練習,並及時向別人講述或教授,是鍛鍊這種理性說服能力的有效途徑(見下表4 –2)。

A2:應用知識的標準

一.目標:是否規畫了目標? 目標是否符合SMART法則?

SMART法則是指制定目標時應該遵循的五個原則, 包括S(specific,明確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實現的),R(result-based, 結果導向的)和T(time-based,明確的截止期限)。

二.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 具體行動步驟如何? 行動人是誰? 在哪裡? 行動何時開始? 頻率如何?

三.關聯:是否使用了原文資訊或I便利貼的方法。

四.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動他人做到的嗎? 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嗎? 行動顯性化嗎?

A2便利貼常見盲點:決心氾濫或感慨萬千

我們的父輩是聽著「人定勝天」「一定會實現」的口號長大的,對他們來說,決心(加上堅定的眼神)本身是一種生存策略。我們的老師要求學生讀書要寫「讀後感」,對他們來說,讀後有沒有行動並不重要,感慨(得強調真情實感)本身就能換取考試分數。所以,我們習慣表決心或發感慨,多過真實的應用和行動。

決心下多了,會導致「決心貶值」─非常像「通貨膨脹」。說「我要」沒用了,下次得說「我一定要」,再下次只能說「我無論如何必須要」。只有這樣,自己才會重視,別人才會相信。

感慨發多了,會把自己活成「智者」,整個人都「雞湯化」,特別擅長評論,擅長抒情,擅長昇華,擅長淚流滿面,擅長批評與自我批評……慣於表決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長發感慨的人往往把感動當成行動,還誤以為自己的領悟力很強。

怎樣辨析寫在A2上的文字是發表感慨,還是規畫應用呢? 就用上面的四個標準來衡量─目標、行動、關聯和可控。若不符合這些標準,趕快撕掉,重新寫一張A2便利貼。

在寫A2便利貼前,應該先定目標。實現目標是對行動的最佳獎賞。如果根本沒有目標,那就談不上實現了(見下表4 –3)。至於什麼樣的目標才是好目標,可以參考SMART法則。

其次是規畫行動。必須讀完原文之後再規畫行動,而不是摘錄原書建議。原書給的建議再具體,也不能算作自己的A2(見左頁表4 –4)。

寫好後,要認真檢查行動計畫的可控性,可以用「冰箱檢測法」驗證。想像你把這張A2便利貼貼在了冰箱上,一個月之後,你能把它撕下來嗎? 如果你不清楚那時是否完成了便利貼上的計畫,就說明這項規畫不可衡量,或不夠顯性化。

熟悉優秀的A2標準,才能提高對「決心」或「感慨」的辨識力,敏銳判斷哪些話雖然漂亮但很可能無法落實。總是把知識化成鬥志,難免讓人在挫敗或空談中黯然神傷。真正把知識拆為己用,才可能讓人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提升職場競爭力」推薦閱讀

極簡閱讀:將海量資訊去蕪存菁、化為己用,才是硬道理

這裡買

延伸閱讀

「總是匆忙開始一天的工作⋯」50 萬人用的專案管理 APP 執行長:你有做好「每週回顧」嗎?

運動、學新語言都拖著沒做⋯⋯TED 知名演講者:學會「數五秒」就能完成超多事

總是分心愛拖延?心理學家教你聰明地拖延:擬定「沒有計畫的計畫表」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極簡閱讀:將海量資訊去蕪存菁、化為己用,才是硬道理》,由今周刊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