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有過數百個想要改變自己的念頭,從小的到大的都有,例如英文不好而想要多練習、脂肪有點多想要一週運動個三次,但最後的結果卻還是躺在家裡的沙發上變成馬鈴薯。
為什麼我們明明有動機,最後卻產生不了行動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行動有很大的比例取決於「情緒」。
超簡單的「五秒法則」擊退拖延症
曾在 TED 演說創下破百萬觀看的作家 Mel Robbins 提出了「五秒法則」(5 seconds rule),引起廣大迴響和討論。五秒法則的內容非常簡單:當你腦中出現想做一件事的念頭,就從五開始倒數到一,然後行動,這個概念源自於 Robbins 某天在電視上看到火箭發射的畫面。
這個方法是為了讓阻礙我們在「情緒」出現之前行動,一但猶豫過久,你的大腦意識會出現一種保護機制,讓你腦中有無限的小劇場:「這樣做真的好嗎」、「今天先算了吧下次再做」、「我其實也沒有很想做這件事嘛」、「我現在這樣也挺好的」。
長期下來,你會失去非常多成長的機會,陷入對自己不滿意的泥沼之中。
想得太少或想得太多都不好
孔子說要「三思而後行」,但思太多你連行都做不到,因為恐懼感總在你思考太多時出現。恐懼感本身沒什麼不對,是生物演化而來的保護機制,讓我們避免掉很多生存上的危險,但有時恐懼感卻害得你停滯不前。
當你確立了一個目標,大腦就會發出這些訊號幫助你達成目標,也就是在腦中閃現的直覺和動機,是非常珍貴的,別讓太多情緒去抹滅掉它。
記住,當你想做一件事時,你有 5 秒的時間可行動,一但錯過了,這閃現的動機就會消失。你現在有想做的事嗎?有的話數個五秒吧!
參考資料來源:
1. TED:如何停止把自己繼續搞爛
2.Mel Robbins Blog:《THE FIVE ELEMENTS OF THE THE 5 SECOND RULE》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