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三流之路》劇照。

《VO》導讀:

無論是在職場或是日常生活,沒有一個人是不曾經歷過「失敗」的。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認為,因為失敗而感到沮喪、憂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提出一些轉換心情的技巧,讓你遇到失敗時也能控制情緒,真正從挫折中走出。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精神科醫師  和田秀樹

為了避免在失敗時精神陷入混亂狀態,並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人們最好事先構思好失敗時的對策。

第一步:坦承失敗,才能將失敗控制在最低的傷害程度

首先,失敗的時候就承認自己失敗,才能將失敗控制在最低的傷害程度。如果不敢正面承認失敗,人們就會想要隱瞞,結果就有一搭沒一搭的,開始陷入惡性循環。

失敗既然是事實,最重要的就是,承認失敗。

第二步:採取行動,防止受害層面擴大

接著是,改善當初引起失敗的錯誤認知。就像本書第四章提到的「自動思考」,人們一旦失足陷了進去,就很難從惡性循環中脫逃,只會朝更壞的方向前進。

例如,如果懷有「萬一失敗就會被開除」的妄想,就會開始蒐集證據。結果就會想起「之前,我只犯了一點小錯誤,就被經理責罵」或「我想到了,之前的方針發表會議上,總經理說過我們公司也可能不得不裁員」等記憶。然後就陷入「萬一被發現失敗,絕對會被開除」的想法之中。

再者,人們為了防止失敗被發現就必須予以隱瞞,而只要隱瞞就得一直說謊,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就好像賭博時賭輸的人想要翻本,就會下更高的賭注一般,失敗也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

如果隱瞞失敗,讓情況更加惡化到無法隱瞞的地步,最後還是會被其他人發覺。而等到被發現時,一樣難逃責任,可能就會遭到懲罰或開除。因為最初具有「萬一失敗就會被開除」的妄想,變成自動思考之後,妄想就更為強烈,以致最後演變為行動,招來最糟糕的結果。

如果遭到懲罰或解雇,人們當下必定會持續出現後悔、痛苦的心情,導致被逼入無法輕易恢復平常心的窘境。

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最重要的是要用冷靜的心情,檢查失敗的原因。還有,發現眼前有什麼可做的補救,就確實地去執行。既然無論如何一定得對公司傳達事實,就拿出勇氣儘早回覆。

比起「隱瞞失敗」,人們應該要更早集中心力在「防止受害範圍擴大」,努力行動才對吧!

第三步:活用失敗經驗,再站起來

如果能順利地防止受害範圍擴大,接著就是進一步分析失敗的原因。分析原因就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對接下來要擬定的改善計畫,也會有助益。日本人常說,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往往只在一線之間,因此可以說,試著分析敗因,就是走向成功的捷徑。

此時,不要一開始就將失敗的原因鎖定在某一點上,最重要的是從各種角度切入,探討多方的可能性。若不是這樣做,好不容易才進行的分析,又被「斷定」和「妄想」所左右,反而無法活用失敗的經驗了。

就這樣,分析失敗、運用失敗經驗,再往正面的方向前進,人們的心情也會隨之平靜下來。

圖片來源:《好心情療癒你》,天下雜誌提供。

世界上沒有人遭遇挫敗時,情緒不會低落的,因此心情會變得憂鬱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無論何時發生,都不要讓這種情緒一直延續下去

如果腦中能想著「運用失敗的經驗」,然後靜下心來採取行動,那麼就不會再發生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而不可自拔的情況。

好心情療癒你:不讓憤怒、不安、壓力沾身

這裡買

延伸閱讀

【事情總往壞處想?】精神科醫師:練習「心情緩和法」,3 個重點阻斷讓自己不安的「自動思考」

【想要職場好人緣】日本精神科醫師:3 個方法達到「心情同步」,讓主管同事跟你相處都開心

【與人溝通,其實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曾寶儀:當溝通不順時,回頭挖掘你的「內心恐懼」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好心情療癒你:不讓憤怒、不安、壓力沾身》,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