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想擁有順利的職場生活,除了做事認真、能力良好以外,還不能忽略「職場人緣」的重要性。其實培養職場人緣的關鍵,就是「引起對方的共鳴」,而具體而言,要如何實踐呢?來看看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的建議。

文/精神科醫師  和田秀樹

在工作場所裡,最容易讓情緒爆發的原因,就是人際關係的惡化。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跟他人擁有「共鳴」。所謂的共鳴,就是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像如果自己是對方,會如何思考同一個問題。

人們的共通性在於獲得共鳴時會非常高興,並且喜歡對方。相反的,如果對方沒有釋放出共鳴,就可能會憎恨或討厭對方。

共鳴能力不僅可以讓你在職場上與上司及部屬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客戶也一樣,只要能發揮共鳴能力,客戶就會喜歡你。這樣不但能提升業績成果,再加上表現優異,自己的情緒也能因此維持良好的狀態。還有,上司可能會因此感到高興而誇獎你。至少上司不再嘮叨,個人的情緒也不會再受傷害吧!

共鳴能力能讓自己更開朗,也可以讓職場的同仁心情開朗,並讓客戶開心,可以說是最強而有力的情緒控制工具了。

但問題在於,共鳴可不只是自己認定「對方的心情是這樣吧!」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是,必須在思想上真的達到跟對方同步(synchro),並掌握對方真正的感覺和心情,才算是達到了共鳴。

由於這很難能做到,因此必須先做好某種程度的訓練。為了在思考上能跟對方的心情同步,最重要的方法是,平常就要仔細觀察、瞭解對方。

產生真實共鳴的三種途徑

為了能夠和對方產生真正的共鳴,不妨參考美國精神分析醫師海因茲.科胡特(譯註:Heinz Kohut,1913 年生於維也納,1938 年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學位,後來前往美國。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學者,被尊稱為自體心理學家)的思考做為借鏡。科胡特所創的精神分析流派,目前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流派。

長期以來,我以精神分析師的身分從事心理諮詢治療。就我的經驗來分析,我注意到患者希望治療師做到的事情,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治療師可以迎合患者的需求,進行治療。

第一類型是自己扮演「鏡子」的角色,反射出對方的心思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對方已經努力了,就誇讚他。就夫婦關係來說,妻子剪頭髮時,就對著她說,「妳剪頭髮啦!很好看呢!」光這樣做,對方就覺得你關心他,因而感到喜悅。

第二類型是讓自己成為對方的「理想的對象」

當對方感到不安、情緒因而低落的時候,成為對方心理上可以倚賴的對象。例如,要被公司裁撤的人,就算你誇讚對方,也無法讓他開心。自己正在受苦的時候,無論被誰誇獎也無法釋懷。因此一個人正感到痛苦、不安時,我認為給他一句「你不會有事的」等安慰的話,更能讓對方的心情得到平靜。

同事或部屬情緒低落時,安慰他們,「我會陪著你,不會有問題的。」自己的上司精神不振時,就對上司說,「我們大家都會拚命努力,沒問題的。」

如此一來,對方的心情就趨於穩定,並且會覺得「這個人很可靠」而信賴你。也就是說,對方會認定,你對他而言,就像「神」一般的存在,讓對方把自己當成理想的對象。

第三類型是讓自己成為對方的「雙胞胎」

換句話說,就是讓對方認為,自己和對方的關係有如雙胞胎一般。

例如,從患者與醫師(治療者)之間的關係來說,患者通常會把治療者當成「老師」。這樣就表示,兩者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離。治療者說出「我很瞭解那種心情」時,或許患者心裡想的是,「像老師這樣的菁英,有可能瞭解我的心情嗎?」

這時候,治療者可以對患者說出,「我年輕的時候也很慘呢!」或者「治不好病人的醫生,實在很慘哪!」之類的話語。於是患者會產生這種感覺,「這位醫生也有這種問題嗎?我以為他是個菁英人物,出乎意料之外,或許他只是個普通人,跟我一樣呢!」

如果患者能這樣想,他的心情就會穩定下來。

在職場也可以運用這三種方法。試著思考對方所處的狀況,以及對自己有什麼需求?

如果有這樣的判斷,「這個人好像需要別人知道他的工作成果。」就認同對方的成果,並給予誇讚;如果感覺對方「好像很不安」,就給他「不會有問題」的安慰;覺得「這個人對別人有疏離感」時,不妨傳達「我以前剛進公司時,很多工作也做不好,遭遇過很多失敗。那時我經常想,對公司而言,我根本是不需要的人」這樣的訊息給對方。

讀出對方的心理需求,然後送上符合對方需求的話語,就可以順利地與對方的心情同步,讓對方開心、安心,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更好。而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使雙方都可以減低情緒爆發的風險。而這也是控制情緒的重要方法。

圖片來源:《好心情療癒你》,天下雜誌提供。

《好心情療癒你:不讓憤怒、不安、壓力沾身》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好心情療癒你:不讓憤怒、不安、壓力沾身》,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