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曾寶儀臉書

《VO》導讀:

為什麼有時跟別人說話,會被對方誤解,或是擔心自己說錯話?主持人曾寶儀從過去的工作經驗中學到,「溝通」不僅是與別人說話,更是認識自已的過程。當溝通不順時,其實該回到問題的原點,也就是思考「我是誰?」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主持人、歌手、演員  曾寶儀

為什麼我們會想跟某個人溝通呢?通常是因為我們想和那個人建立關係。

但當你沒把自己建立起來時,往往也難以與他人建立關係。錯誤的溝通,就會讓他人錯誤地對待你。

前一篇〈情緒〉我們談到學習正確地表達自己,可以透過自己喜歡的事物來練習。在懂得單向的表達後,我想進一步跟大家談談雙向的溝通——能夠跟自己成功溝通的人,才能跟他人溝通成功。

能成功與自己溝通,代表著能夠更深入了解自己,在不會錯誤解讀自己的情況下,自然不會錯誤解讀他人,這跟溝通一樣是雙向的連結。

比如說,我熱愛美食,我能用說話來表達我有多熱愛美食,但是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觸類旁通、抽絲剝繭——深究熱愛美食的原因,而不是只會形容有多好吃。

當我更深入探索為什麼喜歡吃美食後,我發現原因原來是:我喜歡被認真對待的食物,以及認真做食物的人!

在眼前的美食背後,有食材來源地的土壤、陽光與雨水,有種植食材與養育牲畜的農人,有烹調的廚師,他們都將精神與能量注入在食物裡,讓它們成為一道道佳餚,而我吃下的便是這些人與大自然合作細節的總合。

從前的我不明白這些,只知道我將美食吃下肚之後心情會變好,現在我明白讓我吃得很快樂真正的原因了——我真心感謝為美食付出的大自然與人們,這所有的一切,都令我感動莫名。

真的好吃的美食總能讓我開展畫面。比方說我最近迷上食材產地直送的餐廳,若餐廳能在介紹或菜單裡羅列肉類蔬菜甚至調味料的來源(能附上照片更佳),我總能在一面感謝的時候,一面幻想這些食物到底是從哪片土地逐漸吸收了天地精華,被哪位農夫細心照護收穫,然後成為進入我口中的食物,變成讓我有活力的能量。這些細節不但讓我的感恩更全面,也讓進食這件事不只是餵飽肚子這麼簡單而已。

再用食物舉例,我們並非總是吃到美食,有時候會吃到地雷,那麼你曾想過它為什麼難吃嗎?是食材不好?是廚師烹調手法不好?還是餐廳環境不好,服務生態度不佳影響用餐心情?甚至可能是選錯跟自己吃飯的人了?

其背後原因就跟人的情緒一樣複雜。但向內照見自己,變得更有自覺之後,就能明確地找到真相。

如果有一天,我遇見一位跟我一樣對食物十分有熱情的人,我一定能馬上察覺到並且認同那個人的熱情。

挖掘並正視內心的恐懼,就能學會與自己溝通

關於向內覺察與自己溝通這個面向,我可以再往下鑿深來談。

我從小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也許可以歸因於我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背景。

二十歲那年男友考上研究所,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為他高興,而是心想:他就要功成名就,就要把我丟下了。

三十歲時,我的兩個弟弟跟我說:「姊,我們晚上要出去玩。」我說:「我也要去!」他們說:「女生不准跟。」

這時我當場掉下眼淚,因為我覺得自己被丟下了。

到了四十歲時,我與男友的關係已經非常穩定,但他偶爾出去旅行或去外地開會,一個人在家午夜夢迴時,我會想:他會不會回來之後就說要跟我分手?

此時我已經可以覺察到這個念頭有點奇怪,它實在來得太莫名其妙了。但我這個時候已經有能力停下來問我自己:等一下,這個想法是從哪裡來的?

我是在他身上看到其他女人的頭髮了嗎?還是偷看到他手機裡有跟其他女人傳的訊息?如果都沒有,那麼這個心情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沒有證據而只是空想,那麼我就是被心中盤踞的回憶與情緒制約了。

我開始抽絲剝繭往回推,推到三十歲、推到二十歲⋯⋯,一路往回推到我更小的時候,我意識到,原來在我年紀很小時,奶奶有時候會無心地對我說:

「如果妳不乖,我就不要妳了。」

於是我內心一直存在著被丟下的恐懼。只要有一點點跡象,我就會非常受傷,或是乾脆自己先離開,因為我不想要被拋棄。

但我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沒有人可以拋棄我,我為什麼還要被制約呢?

因此在這個當下,我開始療癒我自己,我對自己說:

「妳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妳了,這個受傷,妳已經可以跟它說再見。」

你可以用跟自己溝通的方式,把心中的無名恐懼一層層挖掘出來,正視它們後,跟這些無名的恐懼說再見。只要不斷練習,你自己就能做到這件事。

跟自己成功溝通了,便可以放下錯誤的理解與負面思考,跟他人溝通成功。

►記下來

能夠跟自己成功溝通的人,才能跟他人溝通成功。

►練習看看

1. 你可以用跟自己溝通的方式,把心中無名的恐懼挖掘出來。

2. 放下錯誤的理解與負面思考。

跟曾寶儀一起練習溝通

50 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

這裡買

延伸閱讀

【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曾寶儀:好的溝通,不見得要用語言填滿空白

【一被主管質疑就心慌?】創業 CEO 崔璀:用「一個關鍵思維」,不再害怕面對職場權威

【有時莫名沮喪?】TED 千萬人氣講者訪問社會科學家、心理師:找到你失去的「兩種脫節」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50 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由大田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