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無論早晨或午後,越來越多上班族人手一杯咖啡,然而你是否在匆亂忙碌的行程裡漸漸忽略咖啡的品質?

我們常常會討論:咖啡豆的好壞或是機器的專業度。然而,其實從生豆、烘焙到萃取,「取得最佳平衡的萃取過程」更是泡成一杯好咖啡的重要關鍵,其中,又以「水」為一切的核心。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韓國世界咖啡大賽評審 魚希至怎麼說「咖啡的六大萃取要因」吧!

(責任編輯:黃懷容)

文 / 韓國世界咖啡大賽評審 魚希至

萃取美味咖啡的過程,就像一段永無止境的漫長旅程。既不能忽略任何一項因素,也不會因為特別強調某項因素,就能發揮出最佳風味。唯有透過不斷的準備與努力,盡力取得平衡後,才能產出優質的咖啡。

「水」對萃取過程有著極大影響力

當然,為了喝到高品質的咖啡,需要經過將栽培及收穫過程完善的生豆,選用合適的機器以相對應的技術來進行烘焙的過程。而最後,能兼顧到研磨過的咖啡及萃取濃度,並取得最佳平衡的萃取過程才是真正的關鍵。在這裡,比起生豆→烘焙→萃取過程的相關背景知識,我更想將焦點放在對萃取過程有著極大影響的水身上。

咖啡萃取物是由水中的80%水溶性成分及其他香氣成分組成的。這些成分聚集起來後,能提升咖啡的香氣(aroma)、味道(taste)等感官特性。

咖啡的香氣不只會因為調配(blending)及烘焙條件不同而有所改變,若是使用的水及比例不一樣,香氣成分也有可能產生變化。換句話說,水能輕易地篩選出好的香氣成分。與整體萃取物比較時,雖然含量極少且難以測定,但香氣成分在喚醒風味(flavor)上確實有極大的貢獻。雖然溶於水中且會影響味道的成分,與不溶於水且會影響醇厚感(body)的成分容易消失,但與香氣及味道這兩者相關的成分,則因為內含不同的化學成分,所以會隨著時間而萃取到不同物質。一般來說,香氣最強烈的成分會在初期就被萃取出來。隨著咖啡顆粒接觸水的時間越來越長,苦的、風味差的物質也會漸漸被釋出。也就是說,拉長萃取時間會降低咖啡香氣的品質,這樣的結果是水造成的。因此,為了取得最佳結果,就必須掌控萃取過程

咖啡萃取六大要因

為了萃取出香氣品質佳的咖啡,需要掌握六大要因。

( 1 )正確的水粉比

為了萃取出完整的咖啡,強度(溶質的濃度)與萃取(溶解的產率)的平衡很重要。因為一旦改變平衡,對於最終產物就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可容許的最高濃度範圍是咖啡粉1.0~1.5%、水量99.0~98.5%之間。咖啡濃度低於1%時,味道會過淡;高於1.5%則會太濃。另外可接受的最高萃取率範圍是18~22%,低於16%時為萃取不足,會產生花生味或青草味。相對地,若是萃取過多,則是超過24%的情況,會產生輕微苦味或澀味。參考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SCAA)公布的沖煮公式,選擇適當的咖啡粉與水的比例,並調節濃度及萃取率是很重要的。

( 2 )符合萃取時間的研磨度

參考沖煮公式決定要用哪種比例進行萃取後,那麼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研磨出符合萃取時間的咖啡顆粒。為了避免香氣成分的萃取不足或過量,需要選擇適合萃取方式及工具的研磨度。一般而言,萃取時間越長,越適合粗研磨;時間越短,則會選用細研磨

( 3 )萃取器具的正確用法

咖啡顆粒與水的接觸時間

萃取可說是在咖啡顆粒被水吸收時,將咖啡顆粒內的水溶性成分提取出來的過程。即使改變水的比例,仍會繼續從咖啡顆粒中取出化學成分,而溶解的成分也會繼續混合並產生變化。因此,控制萃取時間才能促成最適當的萃取及更均勻的結果。

②水溫

冷水無法像熱水那樣能迅速且完整地萃取咖啡風味。水溫在92~96℃時,香氣成分會更快且自由地釋出,使其他水溶性成分能在合理的時間內,更有效地被萃取出來。因此,在循環沖煮的過程中,溫度須保持不變

③攪動

水通過咖啡顆粒時,會產生混合,也就是所謂的攪動現象(turbulence)。攪動現象造成咖啡顆粒在一開始就能被充分浸濕,並讓水能均勻地流過縫隙。所謂的浸濕(wetting)則是讓水能流過顆粒之間,流動地越均勻,就能使水溶性成分更輕易地從飲料中分離出來。除此之外,適度的攪動有助於水與咖啡的即時接觸,也就是說,如果一開始就浸濕咖啡粉的話,能幫助萃取到更多的香氣成分及溶解物質

( 4 )六種理想的萃取方式

即便選用同一種咖啡豆,也會因萃取器具的種類不同,而使最終的咖啡風味產生差異。萃取器具的設計也是依照不同萃取基本原理製成。

①浸泡(steeping)

是指在容器中倒入咖啡粉並與熱水充分混合後,先靜置一段時間再進行萃取的方法。根據研磨度及水溫的不同,會影響兩者接觸的程度。也會因咖啡粉的攪拌情況、咖啡粉分離的速度,而萃取出不同的成品。

②煎煮(decoction)

是指將容器內的咖啡粉及水混合後進行煮沸的方法。溫度升到約100℃後,會因高溫而難以繼續萃取,加上水開始沸騰,有可能會因此產生嚴重的亂流*。

③滲濾(percolation)

直接對裝有研磨咖啡粉的容器(brewing chamber)進行加熱,並利用蒸氣壓力使熱水循環以萃取出咖啡。水受熱後沸騰上升,經過裝有咖啡粉的粉槽,再透過管子流出,並重複此循環。此時,研磨度、水溫及循環速度等,皆會因為接觸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④滴濾(drip filtration)

是指將咖啡粉倒進濾器並注入熱水,再用玻璃壺或咖啡保溫壺承接滴濾出萃取液的簡單方法。是近期改良過的方法中,較常見的一種,包括手沖(hand drip,或稱濾泡式﹝pour over﹞)等。滴漏的觀念極為複雜,而且有許多不同的滴漏法,更有許多相關書籍,因此希望大家能夠根據自己想要的咖啡風味去選擇適當的工具。

手沖也有多種萃取器具,因此會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萃取。萃取原理是以滴濾方式進行,所以不同流速所造成的接觸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時也跟其他萃取器具一樣,會受水溫、濾杯、濾紙種類的不同,而使咖啡風味產生變化。

⑤真空過濾(Vacuum filtration)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虹吸壺。是使用上下兩個玻璃壺並融合浸泡(Steeping)的萃取方式。受到蒸氣壓力的影響,熱水會從玻璃下座往上通過咖啡粉,接著利用上下壺間的壓力差進行過濾,再萃取出咖啡。下壺的水受熱轉化為水蒸氣形式,因蒸氣釋放程度的不同會影響咖啡與水浸濕的次數,帶來更多變數。不同的真空方式會影響其接觸速度,而不同的濾器及研磨度,也會使咖啡風味產生變化。

⑥加壓浸潤(Pressurized infusion)

促成咖啡大眾化的代表飲料是義式濃縮咖啡,由於能讓我們更快速地喝到萃取出來的咖啡,而廣受許多人的喜愛,並以此為基礎,將我們所熟知的咖啡文化延伸到日常生活,更造就無數咖啡業者的創立。濃縮咖啡是利用高溫、高壓的水對研磨好的咖啡粉進行加壓萃取的方法。濃度會比滴濾咖啡高,香氣成分、乳化的油脂及溶解的固體量也都偏多。為了完整重現咖啡風味,快速且穩定的萃取時間,以及細研磨顆粒都是必須的,而萃取溫度及研磨咖啡的粉量也是要因之一。

上述這些都是咖啡的萃取方法,其中煎煮及滲濾可能會導致過度萃取,而產出較不好的味道,因而鮮少使用。

( 5 )良好的水質

這是我寫此書的初衷,想寫下水質對咖啡風味的影響。準備咖啡的過程中,水的重要性不亞於咖啡。事實上,在咖啡萃取液中,水的比例為98%。含有少量礦物質的水,有助於調配出最好的飲料味。一般而言,含有50~100ppm礦物質的水,能夠調配出味道最好的飲料。這種水喝起來新鮮,且沒有異味,也不會有肉眼可視的雜物,也很適合當飲用水。

並沒有說使用多少比例的軟水或硬水,就一定能沖煮出受到好評的咖啡,只是值得參考的是,在萃取咖啡前,水是必須管理的因素。關於濾水方式,之後會有更詳細的說明,而我們目前需要了解的是:

使用鈉離子來進行水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含有大量重碳酸鹽(bicarbonate,化學式為HCO3-)的水,不適合拿來萃取咖啡。上述方法會提高鹼度對咖啡風味產生影響。也會因不同的處理方式、咖啡與水接觸時間的拉長,導致過度萃取的可能性提高,因而產生不好的味道。

在PART2,我們會一一說明水的重要性,讓大家能更進一步窺視咖啡風味與水的世界。

( 6 )適當的濾器材質

濾器橫跨各領域,市面上也可見到許多種類。根據機器的功能、咖啡店定位及追求的味道而挑選不同的濾器。有如流行一般,僅盛行一時的濾器;也有具專業功能、可長期使用,甚至能代表一個咖啡店形象的濾器。由於過濾方法會直接、間接影響到咖啡的醇厚感及風味,根據所使用的濾器,咖啡的角色定位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被視為是重要因素。市面上過濾材質種類雖多,但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其他萃取上的相關變數及各濾器的優缺點等細節,在這裡先略過不談,主要以一般性的內容進行說明。

①金屬濾片、濾杯(perforated metal plate)

金屬板上的孔洞大小及數量有各種規格,一定要先考量研磨度再使用。此工具基本上與過濾飲料無關,僅有極細的粒子才能通過。

②濾布(cloth)

是有助於萃取出絕佳風味的濾器,較具代表性的可舉法蘭絨及絨布為例。使用濾布前,一定要先用熱水煮過,同時也要好好管理才能長久使用。油脂滲入濾布易產生敗壞風味,沖煮時飲料的風味也會有所改變。因此要注意保存溫度(使用後要放入裝有冷水的容器中保存或是放進冰箱冷藏室),也要慎選置放的容器。

③濾紙(paper)

雖被認為是最能萃取出清爽味道的濾器,但若要利用濾紙建立理想的咖啡萃取環境,多少有些難度,此外,濾紙若阻塞很有可能會改變水的流向,導致過度萃取。但除了能萃取出清爽味道外,使用上較為便利且保存及管理上都很方便的優點,仍使其受到許多咖啡店的喜愛。

基本上,咖啡的品質取決於沖煮者的能力。雖然「『人』就是最大的變數。」這句話好像沒錯,但選用何種咖啡豆及適當的器具,調配出自己追求的味道,這件事可說是最重要的過程。當然,與其選用世界上一流的咖啡豆來沖泡,不如先構想從咖啡豆到沖煮成一杯咖啡的過程,回想萃取過程的所有流程及六大要因,再邊調整以煮出咖啡,這樣的方法,才是更能接近取得理想咖啡的途徑。

如何泡咖啡推薦閱讀

咖啡的水科學:萃取原理、水質檢測與參數調整,全面揭露咖啡風味之謎

這裡買

延伸閱讀:

「Life is too short to drink a bad coffee.」別讓等待消磨人生,你值得優雅享用一杯好咖啡

【英文履歷十大地雷用字】為何“hardworking”和“detail-oriented”不適合寫在履歷上?

【普羅旺斯的生活美學】放慢腳步,選一個露天咖啡座,開始期待有什麼事會發生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咖啡的水科學:萃取原理、水質檢測與參數調整,全面揭露咖啡風味之謎》,由方言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