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鲨鱼》劇照。
現今文化似乎鼓勵大家沉迷於積極性。人們的問候語總是「最近好嗎?」 當有人回答「不好」時人們就會很震驚。其實,負面情緒雖然令人不愉快,有時卻很有用處。對於大多數心理學家來說,這是一個毫無爭議的主張。心理學家 David B. Feldman 指出:「人類有很充分的理由發展出消極情緒的能力,因為它們有時會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並幫助我們獲得成功。」例如:
焦慮
焦慮有時能帶來成功。對潛在的失敗感到緊張,會讓我們更積極思考解決方案,例如適度的「怯場」。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焦慮會刺激交感神經,些許的焦慮能增加我們行為的動力。當然,太多的焦慮並不是好事。就像多數負能量一樣,焦慮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壞在它有時可能太多了。
愧疚
我們都討厭感到愧疚。但根據美國一項考察了 224 名大學生的研究,容易感到內疚的人犯下酒駕、吸毒、偷竊或暴力行為的機率都更低。內疚常常演變為羞恥和自我厭惡,這些看似有害的感覺,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卻能提升自我,幫助我們擺脫困境、糾正我們的行為,並引導我們做正確的事。
憤怒
「憤怒本身既不好也不壞」喬治梅森大學的臨床心理師 Todd B. Kashdan 說,「關鍵是你怎麼使用它。憤怒的情緒會使我們變得暴力並傷害其他人,但適度的憤怒也可以堅定我們的立場。」
2004 年美國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實驗者扮演賣家,與研究員扮演的買家談判。賣家的任務是以盡可能高價售出物品,買家則會以各種方式挑起賣家不同的情緒反應。而結果顯示:表達出輕度憤怒的賣家,比起心情愉悅的買家獲得了高 30% 的利潤,因為他們較少被買家凹折扣。當你以和平自信的方式採取適當的憤怒,它就能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所以下次你收到一張不合理的帳單而打給電信客服員時,請記住,一點點明智的憤怒可能有助於取得合理的解釋。
Kashdan 還提出了「20% rule」,也就是健康的生活應該包括 80% 的時間感到快樂,20% 的時間感到不愉快。我們多數人都希望生活能 100%感到快樂滿足,但適量的負面情緒是不可或缺的,試圖推開會讓你錯過它們要教給你的東西。「痛苦很糟糕,」Kashdan 說過,「但有時它們是更好的策略,像生命中的鹽巴一樣,太多即苦澀,適度即增添風味。」
延伸閱讀
脾氣不好 ≠ EQ 低!心理學家:高情商者更懂得「正確發怒」
(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elitedaily。)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