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中最令人不可置信的悖論之一,是成就內心滿足感的關鍵,來自那些有風險、令人不舒服的壞事。」心理學家 Robert Biswas-Diener 在一篇發表於國外知名心理學網站 Psychologytoday 的文章中如此破題。長久以來,Biswas-Diener 致力於幸福相關研究,他也是《正向心理學教練服務:助人實務的快樂學》一書的作者。
無數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幸福感不僅止於心靈上的滿足, 同時也為人們帶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免疫系統功能,甚至是提升創造力 。我們常以為幸福屬於那些臉上永遠掛笑容、生活中沒有任何悲傷苦難的人,但是心理學家已經推翻這個刻板印象。
#幸福可能來自不美好的事物
心理學發現那些最幸福的人具有某些特質,而這些特質與那些讓人感到不確定、不自在甚至有點惱怒的「壞事」有關。在綜合了眾多科學研究結果後,Biswas-Diener 歸納出兩種較常見的特質:
1. 願意冒險
做自己喜歡的事必定能為你帶來快樂,但這樣的快樂是一種強烈的「激情」,而激情並不足以構成長久的滿足感。真正幸福的人,還必須擁有「好奇心」。在 2007 年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監測一群受試者的日常活動並記錄他們的心情感受,在 21 天的過程中,研究員發現那些 展現出最高度好奇心的人,也經歷了最多快樂的感受 。
「安於現狀的人不可能有很高的生活滿意度。保持好奇心意味著一個人思想開放,他並不想掌控一切,相反的,他願意探索未知並承擔風險,即使結果可能是壞消息。」Biswas-Diener 表示,他認為:「長久的幸福不僅僅是做你喜歡的事情,更需要跨出舒適圈的冒險 。」
2. 目標導向
心理學家一致認同: 真正快樂的人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並為此而努力著 。沒有目標的生活,即使過得再舒適也毫無樂趣。目標是驅使我們冒險並做出改變的動力 ── 即使必須面對困難和犧牲短期幸福。
目標導向的人實際上常常經歷著焦慮的情緒,相較無所事事的人,他們更少放鬆,也因為責任心而背負壓力。但是對目標的執著不僅使他們更加投入,也有幫助他們容忍過程中出現的任何挫折,並得到更高的成就感。所以 Biswas-Diener 說:「擁抱痛苦,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
#渴望快樂的人可能最不快樂
快樂是健康的,但「追求快樂」可能就不那麼健康。事實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過度 強調「快樂」感受的人恰好是生活滿意度得分最低的人。「如果我的人生能夠變得 xxxx,我一定就會更快樂了!」這樣的想法是危險的,因為你可能在一瞬間的激情過後迎接更大的失落感,或是在目標未達成時陷入憤恨。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和平滿足的狀態,而不是一個必須汲汲營營追求的目標。」Biswas-Diener 說。
延伸閱讀
【你比你想像中的更快樂】科學證實擁有「幸福感」的 7 項指標
(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lifehack。)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