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華爾街之狼》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下班後想要進修、多讀點書,卻老是因為沒時間而作廢。到底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都是怎麼管理時間的,來看看日本行為科學專家怎麼分析成功人士的時間管理術。
(責任編輯:蕭如芳)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博士,針對職業選手等世界級頂尖人物,在達到各領域的世界頂尖水準之前,要花多少時間練習做調查,發現大約需要一萬個小時的練習。這就是為眾人所知的「一萬個小時法則」。
石田淳在新書《行為科學的魔法》中,便指出要成為一流人士、在期限前要達到一定的水準。不論哪一種情況,若想要成為高手,「找出練習的時間」才算掌握到重要的關鍵。那麼究竟該怎麼做呢?以下就來深入了解那些頂尖沒說的秘密。
高手會計算可使用的時間,並做多種練習計畫
高手在決定了期限和目標後,就會計算出自己在期限內到底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
假設距離多益英語測驗還有兩個月,以「平日每日讀 30 分鐘,週末每日讀1小時」,想像「可以完成的速度」,算出「(30 分 ×44日)+(1小時×16日)=38小時」,就能知道可以掌握的使用時間大概有多少。
但是,高手做的並不只是如此。在算出「大約有38小時可以使用」後,也會思考除了「38小時完全用來練習的計畫」外,還有「只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可以練習的計畫」或是「只有一半時間可以練習的計畫」。在思考「一心一意去做的狀態」而粗略計算出的計畫,就容易算出練習時間的最大值。
實際上,要知道能夠練習的時間會比粗略計算出的時間還要少。所以,做出多種練習計畫後再進行,可以因時制宜變更練習時間,如此一來,就不會焦慮了。
2019 年頭家經營策略診斷,你跟上新零售趨勢了嗎? 開始檢測
高手會花時間蒐集情報資訊
高手對於情報蒐集很拿手。具體而言,是對下列兩項很拿手:
1. 尋找「最初的條件或程度與自己相同,最後獲得成功」的人。
2. 把握住那些成功者的練習內容或重視的重點。
例如,有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沒有運動經驗,但想要跑全程馬拉松」。這時,他會在網路上搜尋跟自己類似的人,看看那些人跑完全程馬拉松的經驗談,或是直接跟那些人見面說話。在蒐集情報時,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個是在蒐集成功經驗談時,必須找那些剛開始時的狀態跟自己很類似的人。因為當初跟自己一樣,甚至程度比自己更低的人的成功經驗,能提升你的自我效能感,讓你認為「自己也做得到」。另一個重點是,「從許多人那裡找到情報資訊」。這樣的話,就會找到那些人的共通點,而那些共通點可能讓你掌握到「成功的關鍵」。

圖片來源:《華爾街之狼》劇照
高手會決定「有所不為」
「採取行動的排名」又稱為「行為的優先順序」。無論何時,高手都會找出「關乎成果的精確定位行為」,並且優先採取這些行為。另一方面,「行為的優先順序」的相反詞是「行為的劣後順序」,也就是「不採取行動的排名」。高手不只是決定了行為的優先順序,也會決定不做某些行為的順序。例如,你想要將某件事情做得更好,但是忙到連練習的時間都不夠。而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為了確保有練習的時間,就得「捨去」現有的某些事物。確認目前的生活中:
● 有沒有放棄後也不會造成困擾的事?
● 有沒有一旦中斷後也不會造成困擾的事?
● 有沒有作法改變後也不會造成困擾的事?
從這樣的觀點來考慮。若這件事是放棄後也不會造成困擾的事, 那就是你現在不需要著手去做的事。
高手會以 90 分鐘為單位做密集練習
我們知道,為了要變成高手,就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然而,高手會知道,與其「長時間練習」,不如「短時間密集練習」。
事實上,以世界級的小提琴手為對象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了:
● 世界級的小提琴手,是以90分鐘為單位來練習。
● 練習時間再長,也會在四個小時內完成。
● 世界級提琴手的睡眠時間,比低程度提琴手的睡眠長。
● 世界級小提琴手都會有20到30分鐘的午睡。
根據這樣的研究,可以將一天的練習以「最長以90 分鐘為單位」、「穿插 15 分鐘的休息時間」為基準來進行。對於忙到沒有時間的人而言,重點是自問:「如何提升練習的品質?」你能找到多少竅門呢?
補好腦推薦好書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工作成就、美好生活可以兼得】華頓商學院超搶手「人生整合課」:6 位名人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忙到爆炸的美國工作者都在用的「子彈筆記術」,事情超多也能有效管理生活
連續創業家的成功哲學:擁有「3 個特質」,你的努力才能轉換成「產值」
(本文經合作夥伴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如何成為頂尖?4種高手沒跟你說的時間運用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