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面相, 心理, 心理學

圖片來源:《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原來不同的臉型給人的印象,都有科學根據!來看看相關研究怎麼說。

(責任編輯:鄭閔文)

以貌取人是一種本能,不過在看臉的時候,人們關注的並不是好不好看那麼簡單。

不同面部特徵會給人留下不同的社會印象,這個判斷過程在一百毫秒內就能完成,真一眨眼的功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方面的研究,說說人類到底是怎樣看臉的。

我為人民讀論文,現在開始。按慣例,以下研究結論不代表本人觀點,歡迎吐槽。

掌聲送給社會——心理學家!

網紅錐子臉
你看不慣?基因覺得挺習慣

網紅臉女生看起來是個優秀的潛在伴侶,這是繁衍的本能決定的。從進化心理學來說,大眼睛、高鼻梁暗示了更強的視力和嗅覺能力,而且對女性來說,面部較長、下頜突出是成熟的特徵

然而凡事都得有個度⋯⋯

網紅臉常常被吐槽「分不清誰是誰」,但是這實際上提高了我們對網紅臉的接受度。人們一開始覺得網紅臉不自然,看多了就覺得其實也還好,這是一種習慣化的行為模式:當刺激反復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人的反應就開始變弱。

然而網紅臉似乎不太適合男性。對男性來說,結實的下頜會顯得更有男人味、更可靠,而一個長下巴會削弱這些特徵。連機器人都逃不過這種社會印象。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機器人的下巴更短的時候,被試全部採納了它提出的建議;而如果機器人有一個長下巴,那麼只有 91% 的被試會採納它的建議。

成功人士臉
為何女強人大多有點 man?

成功人士臉一例《傲骨之戰》

人們心目中聰明能幹的長相什麼樣?總的來說,成熟一些、嘴唇較薄、眼角有皺紋,就像美劇里的政客、高管那種樣子。而支配性與男性特徵強相關,所以人們心目中的女強人往往有點「女漢子」感覺。

職場上長相很重要。CEO 們看起來越有競爭力、越強勢,他們就有機會就職於更大的公司,獲得更高的薪水。

女性化的面部特徵會使一個人看起來更值得信賴,但缺乏領導力。有研究表明,女性要想競爭管理職位,最好不化妝或化淡妝,因為濃妝會更加突出女性特徵,給人留下「更適合服務型職位」的印象。(所以是誰告訴你姨媽色口紅有氣場的?)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領導者外貌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在探索與變革時期,人們更傾向於追隨年輕面孔的領導者;在穩定發展時期,人們更傾向於追隨年老面孔的領導者。一般來說,年輕人在流體智力上具有優勢,更善於處理新情況、採用創新策略;而年長的人晶體智力更加突出, 更善於有效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

成(hou)熟(tui)的髮型
大頭大頭,老年不愁

脫髮雖然會降低一個人的生理吸引力,卻也暗示著成熟、世故,更有社會地位,更具有智慧。禿頂和正在禿頂的男性看起來更強勢,而且一個男人只要把頭髮剃掉,他給人的印象就能變得更強勢。

既然說到了髮型,那麼我們再談談頭圍。「大腦袋更聰明」的流行觀念很可能是對的。

研究發現,頭圍較大的人進入老年後,認知功能和記憶能力的衰退速度更慢。在針對 66-75 歲老人的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頭圍較大的人智力測驗得分顯著較高,並且在後續的時間段內下降表現不太明顯。

然而禿頂和大腦袋畢竟不是一回事。某修圖軟件已經推出了修飾發際線的功能,讓長得太著急的人也能愉快發自拍。畢竟和禿頭比起來,長相顯小得到的好處要多得多。

減齡娃娃臉
可能是本場最大贏家

娃娃臉代表趙麗穎

娃娃臉的主要特徵就是較大的面部寬長比,即臉部的寬度與額頭到下巴的長度的比值。簡單粗暴地說,臉型偏圓會顯小,臉型長了會顯老

聽說有人說我顯老?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是靠著可愛才活到今天的。娃娃臉能喚起人們的憐愛和保護欲,生物學家 Lorenz 認為這是因為嬰兒需要特殊的照料和撫養,所以人類及大部分生物都會對嬰兒產生本能的撫養衝動,以保證物種的延續。Brosch 教授和他的也團隊發現,娃娃臉的面孔會在人群中率先獲得注意。

而對於有著娃娃臉的成人,人們會認為他身體較弱、神經質、順從、誠實、善良、暖心、沒有威脅。這些特徵非常符合刻板印象對女性的期待,所以在娛樂圈里,人們常常用「少女感」、「逆生長」這樣的詞彙誇獎女明星的青春美貌,這些娃娃臉女明星也往往更容易接到討喜的、富有親和力的角色。

男生有娃娃臉往往被認為是缺乏領導力、競爭力的表現,然而有趣的是,研究表明擁有娃娃臉的人一旦進入領導崗位,反而更有聲望,比成熟臉的 CEO 收入更高。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人們對娃娃臉的成年人產生了積極的情緒反應。

參考文獻:

[1]高璐,葉茂林,彭堅,陳宇帥. 面孔對領導者有多重要?——領導者的面孔特徵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16,(04):992-997.
[2]王迪. 娃娃臉效應在廣告和消費領域的積極效應[J]. 美術教育研究,2015,(15):84-85.
[3]胡金生. 日本化妆心理研究的动向[J]. 社会心理科学,2004,(06);77-80.
[4]Alexander Todorov, Christopher Y.Olivola, Ron Dosch, and Peter Mende-Siedlecki. (2014). Social Attributions from Faces: Determinants, Consequence, Accuracy,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Annu.Rev.Psychol; 2015,66:15.1-15.27
[5]Brosch, T., Sander, D., & Scherer, K. R. (2007). That baby caught myeye… 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 Emotion,7(3), 685–689.
[6]Livingston, R. W., & Pearce, N. A. (2009). The teddy-bear effect:Does having a baby face benefit black chief executive offic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1229–1236.
[7]Gillian Rhodes.(2005).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 Rev. Psychol. 2006.57:199-226

想看更多「紓壓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XXX,加油!」心理學家: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幫助我們應對負面情緒

你以為「發呆」只是在浪費時間?心理學家:愛發呆的人更聰明,更能解決問題

夢見考試、掉牙、逝去的親人,潛意識在告訴你什麼?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科学看相手册 | 大脑袋的人老了不容易变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