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每個人的音樂品味都不一樣,但你知道這樣的品味是在何時定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嗎?《好音樂的科學2》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人類的音樂品味如何被形塑。

(責任編輯:鄭閔文)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階段,其中就屬青春期的一切最讓人難以忘懷,有些人用大雨描述青春,有些人則說那是一段如詩般的歲月。究竟青春期的人事物為何影響人至深?本次要透過《好音樂的科學2》一書,從音樂和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人類的成長變化。

人類對事物的偏好,在後青春期時定型

關於青少年的焦慮,許多研究者發現,我們會對十七、八歲,還有二十出頭時所聽的音樂,產生強烈且忠實的情感。而每個年過三十的人都知道,年輕時對音樂的選擇,不只受到樂曲本身的影響而已。在你後青春期與成年初期,會經歷許多人生大事:你會初嘗獨立、初吻、第一次宿醉,以及各種第一次的滋味。

因此,這是你人生中必須探索自己各種好惡的階段。心理學家莫里斯.霍爾布魯克(Morris Holbrook)和羅伯特.辛德勒(Robert Schindler)認為,我們對於各種事物的偏好,從閱讀小說的類型到選購牙膏的種類,都會在青少年晚期或二十歲初期時定型。當然,這些偏好並非無中生有,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為了跟一群死黨同聲連氣而做出選擇,但最終,我們會逐漸摸清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通常人們在剛成年時,會想得到友人的認同,或至少要能被接受,因此,凡事(衣著、音樂等)跟他們形成一致的喜好,就是讓人接受自己的一種做法。像是某個歌手或樂團若成為某種音樂類型的標竿,你和死黨們就會照單全收,不會因為某張專輯中某首曲子有直笛伴奏,就將它排除在此音樂類型之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別人都「不酷」時,你和死黨們才會覺得自己酷。一旦你們認為某個樂團很酷,就會希望只有自己才懂得欣賞,因而要是你最愛的樂團大受主流市場歡迎的話,就會受到莫大打擊。一份針對十三、四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就音樂而言,男生要比女生更容易受到同伴間各種「酷潮」流的影響,但其實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會受同儕的影響。

正如音樂記者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所說:除非我們坦承,很少有人真的能對酷的事物無動於衷,對自己是否夠酷不只是有點焦慮……這也不只是膚淺而已—不酷一點的話,可是會有實質影響的。比如認識異性的機會、職場升遷與受人敬重,甚至連基本的安全感都要靠它。

利用「不酷」的音樂,讓青少年不想逗留

音樂「酷」與「不酷」之間的差異,在我們年紀漸長後,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但對許多青少年來說,卻是足以左右他們行為的大事。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會利用「不酷」的音樂,阻止青少年在購物中心這類他們不該出現的地方閒晃。這種俗稱「曼尼洛式」的做法,是從二○○六年雪梨市政府發現《巴瑞曼尼洛精選輯》(Berry Manilow’s Greatest Hits)竟能疏散一群群青少年的驚人效果開始的。

雖然大多數十九歲少年都深信自己和死黨所聽的,是有史以來最棒的音樂,但只要再花點時間想一想(大約十年後),就會明白這並非事實。因此,我們不妨探討幾個跟你的音樂品味有關的真相——不論哪種音樂都一樣。

如果不喜歡這個樂風,那我們就不聽了

大多數人其實相當保守,每當我們聽到一首新歌時,首先做的便是將這首曲子分類。這首是班鳩琴演奏的鄉村樂嗎?七○年代的流行歌曲?古典樂?還是別種曲風呢?接著,要是這首曲子能被歸類到某種我們所欣賞的樂風,就會考慮是否要將它列入我們喜愛的歌單中。

但倘若這首曲子並不屬於「嗯,我喜歡!」的類型,我們就不會特別注意它了。之後,除非我們願意試著聽聽各種音樂,否則我們加進歌單中類似的曲子就會愈來愈多,欣賞不同類型音樂的機會就變得少之又少。

在你蒐集更多樂曲的同時,也形成了某種「這就是我會喜歡的那種歌」的模式或是原型。愈接近這個原型的樂曲,就愈容易被你接納。當然,你不會讓自己只有一種原型可選擇,而是會在自己偏好的類型(徐緩的/浪漫的、明快的/激昂的,等等)中,發展出一套涵蓋各種情緒的原型。你當然可以喜愛各種類型的音樂,這樣才能依照當時的心情或正在進行的事情,來選擇不同風格的音樂。

音樂推薦好書

好音樂的科學2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從音樂類型了解你自己!心理學家:熱愛搖滾樂是運動健將、喜歡流行樂的政治保守

身為台北人都沒注意,這些年陪我們通勤的「捷運音樂」背後意涵大揭密

【你是天才嗎?】哈佛研究:聽音樂會起雞皮疙瘩的你,腦子有點特別哦!

(本文經合作夥伴 書傳媒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為什麼20歲愛聽的歌,會讓我們難以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