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
在做錯事的第一時間指責,雖然孩子會暫時聽話,沒多久同樣的毛病又再犯。爸媽們不妨試試找出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讓他們有被了解的感受,才能從根本改變孩子的行為。
(責任編輯:蔡芷庭)
不好好吃飯,一直挑剔菜色。
叫他快點洗臉刷牙換衣服,結果在那裡東摸西摸。
嚷嚷著不要去幼稚園或上學。
問他話都不回答。
叫他別再看電視先寫作業也講不聽。
就算犯規也要贏。
以上都是會使媽媽頭痛的問題行為。回想過去,每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你都是如何回應他們的?那些回應是否奏效?如果有效,那孩子是否乖乖按照你的指示做出正確行為,還是垮著一張臉、勉為其難地照你的話去做?如果是後者,可能目前你會認為你的回應方式有效,但就結果而論,其實是失敗的。因為過不久後,孩子一定又會在其他地方出現問題行為。
孩子會認為,自己總是不被諒解,也會對這樣反覆的日常感到厭倦。如果至今為止,你都著眼於孩子的負面態度而擔心他、督促他,現在不妨換個方式,主動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
孩子偷了東西,他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卻對他人的物品產生了貪念,這的確是不對的行為,但他為何會這麼做?為什麼不向父母親拿錢購買就好?原因有多種可能。可能因為他知道爸媽一定不會答應、因為怕被罵「幹嘛買沒用的東西」、因為擔心窮困的父母拿不出錢、因為明知家境不好卻吵著想要,可能會使父母傷心難過等。在這之中,有哪些是正面意圖?如果你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意,從現在起就試著這樣對孩子說說看。
「原來你是怕媽媽傷心,所以不敢開口說想買啊。」
「原來你是擔心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可能買不起啊。」
只要媽媽說出孩子心裡的正面意圖,沒有一個孩子不是眼眶泛淚的。自己可能也沒有察覺到的心意,埋藏在心底深處的好意,被心愛的媽媽溫柔地說了出來,哪個孩子的心不會被感化?
記得,充滿負面的語句很難說服對方,孩子是第一個被媽媽的負面話語影響的人,當孩子未經他人同意拿回別人的物品時,多半的媽媽會說:
「你這樣長大還得了!」
「怎麼可以做這種事!」
「這是不對的行為,就跟小偷沒兩樣,不准再有第二次。」
我們可以發現,媽媽的話語充斥著負面字眼,孩子深受這些言語的影響。有時不論我們多麼責罵或教訓孩子,其問題行為還是不會改善。如果你希望孩子你承諾再也不做不良舉動,那麼身為媽媽的你,就必須先說出孩子原本的正面意圖。不管是多大的問題行為,也希望你可以先充分說出隱藏其中的正面意圖,再來糾正孩子的問題。
#練習說出孩子的正面意圖
許多媽媽曾向我反應,她們深知正面話語的重要性,但事到臨頭,就會忘記該如何正確回應。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練習過。既然要練習,希望可以乾脆直接用寫的方式回答,並親自用你的雙眼見證。
妹妹和哥哥在玩猜拳,妹妹猜輸了,高聲尖叫:「不管!重來!哥哥你出太慢了!」並動手打哥哥。
哥哥大喊:「夠了,又耍賴,不要打我!」起身走回房裡。妹妹緊跟在後,抓著哥哥的衣服不放。於是,哥哥將妹妹推倒在地。
你可能會認為問題出在妹妹向哥哥耍賴動手,以及哥哥沒有好好包容妹妹的行為。但誠如我先前不斷強調的,訓誡、說教都不會有太大效果。面對這種情況,要先試著找出兩個孩子的正面意圖。
妹妹想要贏,因此要求哥哥一直陪他玩到她贏為止,但妹妹知道的最佳方法,只有耍賴和打哥哥。妹妹的正面意圖是「想贏」,並用自己所知的一切方法盡力達成。她認為要贏才有趣,你只要知道她心中想的是這一點即可。
「你想和哥哥開心玩猜拳,卻老是輸,所以很難過哦?」
「你想要重新猜拳,但不知道該怎麼對哥哥說,對不對?」
「你希望哥哥可以讓你一下,但他都不懂你的心,所以很失望吧?」
接下來,換找尋哥哥的正面意圖。此時,建議你主動說出哥哥的正面意圖:
「你本來也想陪妹妹玩,結果妹妹老是耍賴,所以很煩吧?」
「儘管妹妹動手打了你,你卻忍住沒還手耶。」
站在哥哥的立場,只要媽媽了解他的本意就夠了,他就不會再有任何委屈或討厭妹妹。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來一段成熟的對話吧,對話完畢後,媽媽和兩個孩子的心中又會留下些什麼?如果你好奇,不妨觀察對話完畢後孩子的行為,我想,絕對會看見兩個寶貝好像從來沒發生過什麼事一樣,重新和平共處。
爸爸媽媽❤️推薦相關好書
《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這裡買
延伸閱讀
「一切都會沒事的」其實錯的離譜,教養孩子時父母最不該說的 5 句話
【引以為戒】沒自信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控制狂父母?9 種負面性格對應到的 9 種「家庭教養」
稱讚孩子「你好厲害」反而害了他?日本教育博士:沒注意「用詞」和「情境」的讚美只會讓他更自卑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話說對了,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就會改變》,由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