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導讀:忘記最重要的人、忘記回家的路,甚至忘記自己是誰,是一件非常心痛的事。如果能多多跟家人聊天,帶他們出去走走,注意他們的飲食、運動習慣,就能保護全家人的腦,把美好的回憶都好好留著。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 / 鄭淳予 醫師
關於失智你應該知道的事:
1.失智症患者的罹病人數在全球節節攀升,每三秒就多一名失智病患。
2.目前藥物能夠減緩記憶退化的速度,但臨床上還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的治療方法。
3.除了失智患者本身,照顧者和家庭多半承受極大身心壓力,也有高風險罹患憂鬱情緒,是一群更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族群。
4.積極預防是有效的: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就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避免發病的。
改善 8 因子,減少三分之一發病機會
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雖然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但仍有將近35%的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預防及調控的。
- 增加腦部活化
- 教育與學習:從小就能在常規教育中學習,並且隨著成長不停滯的探索新事物是活化腦細胞的根本。
- 維持良好溝通能力:不斷練習表達與溝通,無論是聽、說、讀、寫。由於中年後罹患「重聽」的機會並不低,因此能即時矯正「重聽」的現象就特別重要。
- 讓身體動起來,維持運動和戶外活動的習慣,不但強化腦部、血管、肌肉骨骼的機能,更能使得情緒較容易保持愉悅平穩。
- 參與社群:別一直宅在家,維持社交連結,拒絕孤僻生活。

Photo via VisualHunt
研究告訴我們,離群索居的人罹患失智、高血壓、心臟病和憂鬱症的風險,確實都比一般人來的高。
- 減少腦部傷害
- 控制高血壓:控制好心血管疾病和血壓,就能預防腦部傷害。
- 戒煙:除了自身不抽煙,更要謹慎遠離二手煙害,勸身邊的家人朋友戒除抽煙習慣。
- 避免憂鬱情緒:儘管工作和人際諸多壓力,為了避免失智找上門,打起精神樂觀正向的生活是必須的。
- 避免肥胖、控制血糖:藉此可以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也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證據顯示長期慢性憂鬱的人,腦部的記憶中樞「海馬迴」會明顯萎縮。
【鄭醫師小提醒】
大家聽到「失智」都是十分恐懼的,不只擔心自己記憶力退化,更擔心自己的家人罹患失智,的確,比起失智病人本身,照顧患者的家人身心是更為辛苦的,而現在,讓我們一起進行認知升級,用更多對「失智」的理解,將這份恐懼扭轉為更正面的預防力量!
延伸閱讀
記憶好的人會用這 10 招儲存腦本:首先,別繼續「宅」在家!
鑽牛角尖其實很傷腦!最怕父母連我們都忘記…. 就用三分鐘了解「失智症」
怎麼睡疲勞都散不去?這 8 個症狀中 4 個就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