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VisualHunt
「糖尿病」這三個字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它的確是台灣人最該關心的健康議題之一!為什麼這麼說?
曾經有個研究調查,比起歐美人,台灣人的胰臟對於解糖的承受力較差,簡單來說就是歐美人要到極度肥胖才有可能罹患糖尿病,但台灣人也許體重七、八十公斤就有糖尿病的風險。
而且,血糖過高會傷害我們的神經和血管,所以糖尿病有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很廣泛,從身體的上到下包括腦中風、 視網膜剝離、心肌梗塞、腎衰竭 、腳的動脈栓塞,其中容易併發的是腎臟病和眼病變。
糖尿病在早期是很難發覺的,曾經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體重一百多公斤,平常喜歡喝手搖杯飲料,但體重卻減了十幾公斤,一開始以為是因為工作太累,但突然有一天就不支倒地,家屬把他送到醫院後發現血糖飆高,還合併急性腎衰竭和心律不整。這些併發症其實有致命的風險,所幸提早發現提早治療,目前這位患者的血糖狀況已趨於穩定。
關於糖尿病,你身體上有可能出現的小變化
糖尿病普遍都是在做健康檢查時發現的,當你的血糖還沒超過 200 的時候(標準值是100),你的尿液都不一定有糖在裡面,真的很難察覺自己有糖尿病風險。
1.三多一少
所謂糖尿病有所謂三多一少的症狀,就是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其中,吃多是一個大指標。

photo via VisualHunt
如果你一點半吃飽中餐,卻在四點多又開始餓了。這種莫名其妙的肚子餓會讓你攝入的總熱量增加很多,進而又增加胰臟的負擔,是一個惡性循環!
就好比一台摩托車剛加滿油時還沒什麼反應,但過一段時間會突然暴衝。
糖尿病初期的患者的血糖會在飯後一小時衝得很高,胰臟反應不及,血糖慢慢降下來後胰臟卻沒有收手,導致血糖變很低,就會產生飢餓感。這種血糖波動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攝入的熱量一直持續在增加,熱量增加導致體重增加,體重增加又會加重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產生反應不足的現象)。
2.你有「代謝症候群」
如果你飲食過量、運動少,那有可能會有代謝問題。「代謝症候群」可說是糖尿病的前端,它有五個指標可以參考
1.肥胖:男性腰圍 ≧ 90 cm ,女性腰圍 ≧ 80 cm
2.血壓偏高:收縮壓 ≧ 130,舒張壓 ≧ 85
3.空腹血糖偏高:≧100
4.三酸甘油脂偏高:≧ 150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 < 50 ,女性 <40

photo via VisualHunt
除此之外,這些人也是高風險群:
1.40歲以上體重過重的民眾
2.親屬有糖尿病
3.剛出生的時候體重超過 4 公斤
5.有多囊性卵巢相關婦女症的人
6.有心血管疾病
如果有糖尿病不要只靠吃藥治療
如果血糖很高,光靠口服藥很難控制好病情,在此呼籲還是要做胰島素治療,不過我目前遇到的病患對胰島素治療還是有心理恐懼,需要花些心力去說服和教導打針。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施打胰島素的針是很方便操作的,連盲人也可以自己打。施打胰島素在治療上是更有幫助更有彈性的,藥物只是暫時把血糖降下來而已。
父母親有第二型糖尿病(後天性),他的子女有 15 %的機率會罹患糖尿病,相較於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 5 % 的機率,第二型的遺傳機率意外地比較大。
但是,就算你的父母都有糖尿病,如果你在後天生活習慣上控制得很好,就不一定會發病。
所以,我想給代謝症候群的人一些衷心建議:
1.定期檢查
一般民眾建議每三年做篩檢,如果是高風險的人,每年都做篩檢比較保險。建議大家在忙碌之餘,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健康問題。

photo via VisualHunt
2.如果你血糖偏高,少碰以下的食物
血糖偏高,首先澱粉類要減量,如米飯、麵食、芋頭,可以以增加蔬菜來代替。除了澱粉,熱量過高的食物如雞排也少碰。一般人認為很健康的水果其實也要少攝取!尤其是糖分高的水果,如西瓜、哈密瓜,這些水果還有可能讓三酸甘油脂上升。建議想吃水果的話以芭樂、牛番茄、蘋果為主。
3.增加治療的信心
如果你或身邊的家人已患有糖尿病,建議不要抗拒治療。我身邊有很多病患都有些刻板印象,覺得做治療一定要洗腎、開始治療後一生都不能停藥之類的,因此而卻步。
所以當我在勸導這些病患,比起嚴肅的衛教,威脅他們不趕快治療會怎樣怎樣,我會傾向告訴他們很多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加他們的信心,以正能量的方式讓這些病人願意去了解自己的病情,並願意去改善它。
新陳代謝科
延伸閱讀:
大腸是除了大腦外最敏感的器官!莫名其妙肚子痛、排便不正常不要輕忽
「怎麼吃」和「吃什麼」決定你是不是容易脹氣的小腹婆,服用這篇消氣處方籤吧!喝咖啡真的傷胃嗎? 破解「日常飲品」的 6 大疑問,給沒飲料就無法工作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