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Herbert Simon 說過:

「……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世代,接收不完的豐富資訊意味著:人們來不及吸收這些訊息;而消化這些資訊所需要付出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所以說,資訊爆炸分散了人們的專注力,我們必須有效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從文藝復興到西元 1900 年這段期間,每過一個世紀,人類的知識就增長一倍;甚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人類只需要 25 年的時間,就能讓知識、資訊成長一倍。最近, IBM 估計:在未來幾年,每經過 11 個小時,來自全球各地的知識就會又多出一倍。這所有的訊息、包括各式各樣的通信工具,都為我們的大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被資訊淹沒、注意力被分散,心煩意亂;每天就這樣含糊地帶過,做事情心不在焉,每天忙著滑、忙著瀏覽「所謂的資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出現危機,每個人都只是躲在螢幕後面,跟你的愛人、朋友「相處」。

我們現在最珍貴、最稀有的資源,已經不是「時間」了;而是——「注意力」。

這篇文章是給那些想在相同時間內,達到最大效率的人;若能做到下列幾種改變,就有助於你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1. 別再「全盤接收」,而是「我只要那一個」

蘋果公司的執行長 Tim Cook 形容:蘋果是全世界「最專一」的公司。蘋果公司每天都會拒絕一些很棒的點子,只為了將巨大的能力及資源專心投入在「公司已經選中」的那一個點子上。這就是這個策略的本質——你必須先做出艱難的選擇,接下來你就能完全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上。

在心理層面上,這是有難度的;因為我們總是問錯問題。為了說明這點,我就來分享為什麼我不喜歡吃 Buffets (自助式的餐廳)!我發現我會問我自己:「要不要吃咖哩雞、糖醋肉、牛肉餡餅……」,然而我全部都喜歡,所以我的每個回答幾乎都是「好!」,於是我就夾的整盤滿滿都是食物,根本吃不完。這種情形跟我們需要「專心」的情況一樣;我們會問自己:「該不該回個電子信件呢?」、「要不要去參加那個會議呢?」而由於,工作上的每件事情都具有其價值;所以我們通通說「好。」——所以我們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注意力也分散到各個事情上。

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不是「該不該做這些事」;而是「哪一件事對你最至關重要」。如果你選擇在一天的開始回覆數不清的電子信件、回覆留言,你其實是在消耗自己的精神與腦力;這導致你心靈上的疲憊,在接下來的一整天,你也沒有力氣去好好思考其他的事情——不論人家要你做什麼,你都說「好」。(也因此,你什麼都沒做好。)

趁你的頭腦還清楚時,善用它!在你允許那些瑣事和辦公室事務入侵你的腦細胞之前,先把所有的事情排列好優先順序,決定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什麼是應該要優先專心處理的事情,一件一件來,然後專注在這件事情上!

2. 扔掉你的「待辦事項清單」,而是給大腦一個釋出訊息的空間

如果你的待辦事項清單,只是一張記錄著「你可能會忘記做的瑣事」(因為它們不太重要);那你可以把那張紙給丟了。很少人會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待辦事項當中;看著一張寫著待辦事項的紙做事,會讓你把注意力揮霍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我就不會在上面寫著「今天要寫一本書」,或是「今天要花時間陪陪孩子」;我喜歡採取美國軍隊的將軍 Rhonda Cornum 的策略:「將 A、B、C 排列優先順序,然後刪去 D 。」你需要盡速完成的任務清單,應該是要很「短」的,一目瞭然;而不是讓你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其實,根據 Greg McKeown 的說法,「 priority 」(優先)這個詞在二十世紀初以前,只用在單數的事物上。(代表以前排列優先順序,就是要先完成那最重要的件事)

然而,從一個簡單的角度來看,待辦事項清單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有幫助——它能讓許多瑣碎的事情從你的腦中移出。大腦並不擅長同時間運作很多事情,在同一時間處理很多任務,能讓一個哈佛 MBA 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退化成一個8歲小孩的水平。花腦力去記「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會消耗你大腦中原本要用來處理事情的能量。

David Allen 提出了一個有用的方法,我稱它為「brain dumps」(把腦中的想法,轉存到另一個地方)。這只需要利用你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或是手機就可以做到。不論什麼時候,你腦海中浮現什麼想法、點子,或是想做的任務、對事情的擔憂,就馬上把它寫進筆記本裡,或輸入到手機裡——這可以讓你省去「拼命記住」的力氣,還能讓你心無旁鶩繼續專注在手頭上正進行的工作。接下來,依照你自己訂定的時間:每天一次或每週一次,翻開來看你的筆記本;你會刪去大部分的項目,而有些項目你會付諸實行——總而言之,這些事情不該影響你的日常作息。

3. 停止穿梭在很多事件當中

我們自認活絡地穿梭在不同活動之間、即時的回覆信息很厲害。然而;在事情與事情之間轉換來轉換去,一下處理這個、一下處理那個,讓每件事情處理完畢所需的時間增加了40%,一點都不厲害,而這就是 David Meyer 所謂的「任務切換成本」( task-switching cost )。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提高做事的效率,請把注意力放在單一的任務上。我把這個方法想作是:把我們一整天的時間分成幾個大塊,每一大塊的時間我們都不分心於其他事務,專心的做這件事,然後到了下一個時間大塊,再換處理另外一件事;為了徹底履行這個方法,你必須排除所有會讓你分心的外在誘惑——手機的鈴聲、電子郵件通知聲,這些都比巧克力和性愛更讓人難以抵抗。即便你成功地抗拒了它,你並沒有拿起手機來看;但你還是「聽到了」,那些提示聲還是吸引了你部分的注意力,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所以,請不要試著與誘惑對抗,就把它拿走、移開就對了,避免讓它出現在你的眼前,避開誘惑就對了。那些有著傑出意志力的人們,面對那「就在眼前」的巧克力蛋糕,並沒有比其他人有較好的克制力;然而,他們比別人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們能堅定地保證,自己不會把巧克力蛋糕從冰箱裡拿出來。

其實,抵擋那些讓你分心的誘惑,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習慣」——最簡單的習慣就是:把它關掉

4. 從「向外」探索,回歸「內在」

T.E. Lawrence 曾說:「忙碌的人類,最終沒有誰是贏家。」

我們每天汲汲營營地活著,忙著查看電腦裡的收件箱、手機裡的月曆,還有那待辦事項清單。不停增長地資訊巨浪,一波又一波沖走我們的專注力。世界上的資訊工作者,不再思考知識;我們和虛無的同事共同工作著,他根本不存在在辦公室裡。

除非我們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可以控制自己想專注在什麼事情上;否則你永遠無法從這資訊爆炸的世界逃脫。

 

延伸閱讀:

別浪費你的午餐時間聊八卦,想成功至少小睡一下

人生所有的煩惱,幾乎只要「早一點起床」就可以解決

獨處的好處:就連超級外向的人,也需要一個人的時間自我療癒

(資料來源:QUARTZ;首圖來源:David Goehring,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