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我指的絕非腹地面積或是人口總數,而是以其歷史之複雜性與深刻程度而衡量。以面積來看倫敦一點也不大,但是以其歷史縱深而言,倫敦具足重要性。歷史在倫敦身上留下了華麗而混亂的浪蕩足跡。

關於倫敦地鐵的環線(Circle Line)總有許多謠言。以前,環線地鐵站幾乎每幾分鐘就會來一班車,現在則是神出鬼沒。某天早上,我和許多乘客一同在格洛斯特路(Gloucester Road)等車,時間已過了約二十五分鐘之久,但是列車連個影子都沒見著。

「我記得以前會停這站。」我用輕鬆的語氣和旁邊的男人攀談。

「現在不會來了嗎?」對方用驚恐的語氣回應我。

他看起來是第一次造訪倫敦的美國人,顯然沒啥幽默感。

「我開玩笑的。」我很客氣地回答,並指指身邊眾多等待的乘客。「如果沒有車,那怎麼可能有那麼多人在等。」

「但既然已經有那麼多人在等了,為什麼沒有車呢?」

無話可答的人多半選擇沉默,眼神空洞地瞪視遠方。以前我總會在倫敦地鐵上讀《地鐵報》(Metro),後來我發現《地鐵報》的內容和視線前方的白牆並沒有多大差別,還讓我手指沾染墨暈後,我就戒掉了。

這位美國老兄正閱讀超大張的地鐵圖。他看起來已經失去對環線的信念。

「我要怎樣才能搭到皮卡迪利線(Piccadilly Line)?」他向我求救。

「啊,皮卡迪利線不會經過這站。」

他用眼神掃描我,確認這不是另一個冷笑話。

「他們在換電梯系統,所以未來六個月內,皮卡迪利線的地鐵都不會經過本站。」

「換電梯要六個月嗎?」他聽起來是真的很吃驚。

「嗯,有兩座電梯。」我保持客觀的態度回答。他繼續研究手中地圖。「你應該知道環線並不是環狀吧?」我試圖幫助他。他看起來很感興趣。

「原本環線地鐵是真的繞著環形在跑的,但現在地鐵會停在艾吉威爾路(Edgware Road),所有的乘客必須下車換乘。」

「為什麼要這樣?」他問。

「誰知道咧。」我回答。

「英國真是奇怪的國家。」他說。

「沒錯。」我很開心地回應。

就在此時,地鐵到來,所有人都往前擠準備上車。

「嗯,祝你有個美好的旅程。」我和新朋友說。

他上了車,沒有道謝也沒有說再見什麼都沒說。老實說,我還滿希望他走丟的。

我是倫敦地鐵的粉絲。先別管環線了(被停駛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吧),倫敦地鐵就是輝煌世代的代表。現在人早已不記得倫敦地鐵以前的鬼樣了。我第一次到倫敦時,地鐵骯髒、管理欠佳,而且相當危險。隨便舉三個車站好了,卡姆登鎮站(Camden Town)、斯托克韋爾站(Stockwell)和圖廳貝克站(Tooting Bec),在晚上都是重度危險區。一九八二年,倫敦地鐵載客數低於五億

人次,相較於一九五○年,可說是削減了近一半的人數。一九八七年國王十字站(King’s Cross)大火讓三十一人葬生於木製電梯內,起火原因僅只是有人將未熄的菸頭丟進不明垃圾堆內,這也顯示了倫敦地鐵疏於管理的程度。

不過,現在不同了。倫敦地鐵站站臺應該是全英國最整潔的地方。地鐵服務便利而可靠。在我印象中,地鐵站服務人員也總是彬彬有禮並且隨時願意伸出援手。地鐵年載客數已攀升至一點二億人次,這比全英國路面鐵路的總載客數還多。根據《派對時光》(Time Out)雜誌報導,地鐵系統內隨時至少乘載約六十萬人,其人口數和多樣性遠遠超過奧斯陸。我曾在《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讀過報導,倫敦地鐵平均時速為二十一哩,速度並不快,除非你規律地往返於里斯(Liss)和滑鐵盧(Waterloo)之間,此路線驚險程度頗高。整體來看,倫敦地鐵相當活躍,能以不可思議的龐大、老舊設備運輸如此壯觀的人群,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倫敦就是個這麼讓人不解的地方,她擁有許多優勢,但卻沒人賞臉。我必須得說,倫敦是全世界最棒的城市。我知道她比不上紐約的多采多姿和前衛多元,也沒有雪梨的海港和海灘或是巴黎的香榭大道,但是倫敦擁有美好城市所該擁有的一切:綠茵。似乎從來沒有人注意到,倫敦是世界上最不擁擠的大城市之一。紐約平均每公頃有九十三人、巴黎平均每公頃有八十三人,但是倫敦平均每公頃僅有四十三人。如果倫敦和巴黎擁有相同的人口與土地比的話,該城應有三千五百萬人口。倫敦人口不多,但是公園特多,總計有一百四十二座公園,以及六百多個廣場。倫敦約有四成的土地面積都是綠地。當你在街口飽受車流噪音攻擊時,轉個路口你就可以聽見鳥鳴。多棒啊。

倫敦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我指的絕非腹地面積或是人口總數,而是以其歷史之複雜性與深刻程度而衡量。以面積來看倫敦一點也不大,但是以其歷史縱深而言,倫敦具足重要性。歷史在倫敦身上留下了華麗而混亂的浪蕩足跡。如今,她一分為二—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與倫敦市(City of London)以及許許多多小村、區域、特區、小區、鄉村行政小區與山岳景觀,地圖上星羅棋布滿是古色古香的地名:帕森綠地(Parsons Green)、七時區(Seven Dials)、瑞士別墅(Swiss Cottage)、巴金(Barking)、圖廳貝克(Tooting Bec)、查爾克農場(Chalk Farm),以及神祕的高盧塞登博伊斯(Gallic Theydon Bois)。另外,西區(West End)、布盧姆茨伯里(Bloomsbury)、白教堂(Whitechapel)與梅費爾(Mayfair)等知名區的官方邊界則難以辨識,不過它們就在那裡。以政治觀點看來,倫敦包含了三十二個自治議會與倫敦市法團的彈性組織,其權責包含了大倫敦政府、倫敦議會、七十三個議會選區以及六百二十四個政治特區。簡單一句話,就是一團混亂。最可怕的代表就是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他裝模作意的態度以及亂七八糟的髮型,都是脫序倫敦的縮小版。不過,倫敦的齒輪依舊轉動,她仍舊是美好的城市。

延伸閱讀:

千萬別學!連美國人都害怕說這 15 個聽起來很笨的單字

不可以吐舌頭,就算只是裝可愛也不行:小心這 10 個地雷,美國人會翻臉喔!

6 個日本人很介意,但是絕對不會告訴你的潛規則:見面千萬別約在澀谷忠犬小八前

13123336_1199786306712296_4725015233115845157_o

(本文由時報出版授權刊載,摘錄自《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首圖來源:szeke,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