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導讀》:原文發表於 Forbes,原文作者 Travis Bradberry 是暢銷書《Emotional Intelligence 2.0》一書作者,也是美國EQ測驗評量兼訓練機構 TalentSmart 的共同創辦人,以下內容以原文作者為第一人稱編譯。

提到成功,大家都會聯想到腦子好的人無可避免的遙遙領先其他人,但最新的史丹福研究會顛覆你的認知。

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投入學術生涯研究態度與表現之間的關係,她的最新研究指出你的態度比智商更能預測成功。

Dweck 發現人們的核心態度分為兩種:固定型及成長型。

固定型的人相信自我是無法改變的,這會帶來問題,因為只要事情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就會覺得崩潰無助。

成長型的人相信自己會隨著努力而進步,就算智商比較低,也表現得比固定型的人好,因為他們擁抱挑戰、將其視為學習新東西的機會。

常識認為有能力、聰明會帶來自信。這是事實,但僅限於事情很簡單的時候。生命中的轉捩點在於你如何處理挫折與挑戰。成長型的人很歡迎挫折到來。

根據 Dweck 所說,生命中的成功與你如何處理失敗息息相關。成長型的人處理失敗的方式,她是這麼形容的:

「失敗是一項資訊,雖然我們稱之為失敗,但這更像是『這行不通,我要解決問題,所以我會試別的方法。』」

不管你是哪種人,你都可以改變並培養成長型的人格。下面列出了一些策略以調適你的思維模式,幫助你盡可能的往成長型導向發展。

  • 不要束手無策

我們都有無助的時刻,真正的考驗是我們如何面對這種情緒。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再往前進;或是讓它把我們拖下水。外面有無數成功的人,如果他們屈服於無助之感,那就不會有今日的成果。

華特迪士尼當年被開除是因為「缺乏想像力,沒有好想法」;歐普拉被巴爾的摩電視台開除的理由是「對故事太情緒化投入」。亨利福特在福特汽車公司之前倒了兩家汽車公司,史蒂芬史匹柏被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拒絕入學。如果這些人都是固定型人格,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會自我否定、放棄希望。成長型的人不會感到無助,因為他們知道為了成功,必須願意屢次失敗,再從低谷反彈。

  • 保持熱情

厲害的人會不顧一切追求他們的熱情。比你更天才的人大有人在,但勤能補拙,厲害的人會被熱情所推動,勤奮不懈的追求卓越的表現。股神巴菲特推薦要找出自己的熱情,可以使用 5/25 技巧:寫下 25 件你最關心的事情,再刪掉比較不重要的 20 個,剩下五個就是你真正的熱情,其他事情都只會讓你分心。

  • 開始行動

成長型的人之所以可以克服恐懼,不是他們比我大膽,而是他們知道,恐懼與焦慮會使人癱瘓,要克服這種癱瘓只能開始行動。成長型的人知道沒有所謂真正完美的境地,所以為什麼要吹毛求疵?現在就開始行動,把擔心失敗的情緒轉為專注的正能量。

  • 多努力一些

成長型的人會全力以赴,就算狀況不好也一樣。他們總會多勉強自己一點點。李小龍的一個學徒每天都跟著他跑五公里,有一天他們到達終點線時,李小龍說:「我們再跑兩公里吧。」他的學徒說:「再跑兩公里我會死。」李小龍跟他說:「那就跑吧。」他的學徒生氣了,但還是跑完了總長七公里。他筋疲力竭又生氣的質問李小龍為什麼要這樣,李小龍回他:「就算放棄你也可能會死。如果你做什麼事情都要限制自己,不管是體能訓練還是什麼,你這一生做其他事情也都會這樣,你的工作、你的道德、你的整個人。頂點是不存在的,只有高原,但你不能停滯在那裡,必須再往上爬。如果你會因此而死,那就死吧。一個人一定要持續超越他自己。

如果你每天都沒有進步,那應該是因為你每天都在退步,這是什麼人生?

  • 保持期待

成長型的人知道他們有時候會失敗,但還是會對結果抱有期待。這樣會使你充滿動力,展開良性循環。畢竟如果你不覺得你會成功,那幹嘛要努力?

  • 要有彈性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可預期的變化,成長型的人會擁抱每種可能,當作是進步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某種阻礙。如果他們遇到超出預期的情況,會靈活應對直到他們找到解決方法。

事情不如意時別光顧著抱怨,抱怨是固定型人格的一個特徵。成長型的人在每件事情中看到機會,對他們來說沒有抱怨的空間。

結論就是,觀察你對小事情的反應,可以把自己維持在上表中的右邊。

 

這些你也會有興趣:

畫面太美不敢看》畫師一筆一畫構成,史上第一部油畫電影:迷戀梵谷

不能追逐夢想,還要被工作追:我們一直在過撞牆的人生

休太多假反而有罪惡感?一年 30 天帶薪長假,歐洲人不只為工作而活

(資料來源:Forbes;圖片來源:Unsplash, CC Licensed;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