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8924673_1ee2a9f914_z

身為一般消費者,品的是「喜好、合不合胃口」。喝酒就是要開心。喝下肚的是自己,付錢的也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喜愛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愉悅與放鬆心情是喝酒的最大目的。對我個人來說,品飲的目的除了判斷酒質有無損壞,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找出酒的特徵。沒有所謂的好酒壞酒,只有每個人的喜愛區別。所以我常開玩笑說:品飲不是用來了解酒,而是用來更了解自己。在日本酒的文化裡,將品酒稱為「唎酒」(Kikizake),古時也稱為聞き酒(Kikizake)。

有一則有趣的由來是說,以前負責品飲大多指酒造的杜氏(釀酒師),在釀造階段,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會產生氣泡,隨著不同階段,氣泡的大小變化與速度,會有不同的啵啵…啵…啵啵啵聲響,發酵的聲音,在寧靜的夜裡,彷彿與杜氏對談。但在諸多的古文紀載裡,香氣的形容,是用鼻子來「聞」的由來一說居多,而觀看酒的色調與用口來品飲,慢慢的聞酒(Kikizake),轉換成有相同發音與意思並帶有敏銳之意的「利」字(Kiki),而因用嘴巴(口)品飲,故再將「利」字邊加個口部,就成了唎酒(Kikizake)。

日本酒的品飲順序

日本酒的品飲順序

適當的品飲溫度:15℃

品飲溫度是日本酒的重要魅力之一,相較於其他酒類,日本酒有相當寬廣的品飲溫度帶,從5℃到55℃,以5℃為間距,每個都有專屬的名稱。在日本也有經過認證的酒師,的日文發音為Kan,指的是將酒加熱的動作。適當的品酒溫度,推薦在15℃上下。溫度過冰,香氣會被封鎖住;溫度過高,香氣揮發快,這時也會感到酒精的香氣較明顯。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或許最想知道什麼樣的酒需要溫飲,什麼樣的酒需要冷飲。在這我還是比較注重我們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味道表現,再依據溫度會產生的變化特性來做調整。這種多元性的表現,正是日本酒的有趣魅力雖然有些酒造在酒標上會特別推薦試飲溫度,來表現出酒藏最希望讓消費者感受到的特質。但味道的表現其實跟料理一樣相當主觀,沒有所謂的大吟釀酒,就不能熱的規定。了解自己的喜愛,再做適當的調整才是王道。

各溫度帶的名稱,與正確的溫度

觀察外觀

外觀的觀察,就是看酒的色調與黏稠度。色調提供釀造過程差異的線索,杯座以畫小圓的方式,讓杯內液體順時鐘或逆時鐘繞著杯壁旋轉,杯壁內側流下一根根似溪流般的液體,稱為腳或是淚滴。黏稠度提供酒精濃度高低的參考值,或是酒體飽滿與否的參考線索。液體留下的速度越慢,或越呈現黏稠,可能代表酒精濃度偏高或是酒體的飽滿度、甜度或旨味表現較明顯。這比喻如同一杯水與一杯糖水,來做淚滴的比較,糖水的淚滴,一定比水來的黏稠。但酒這門學問深,喝了才算數,這只是讓我們觀察的一種方法。

聞香

聞香可分成兩階段。一個稱為上立香,在液體呈現靜態時,鼻腔離杯口約20公分所嗅到的香氣。第二個則是酒杯以畫圓的方式讓杯內液體晃動,空氣中的酸素與液體香氣成分觸碰面積,會瞬間激增產生的香氣表現。可能有花香、果香、原物料香、草本香氣,或是只聞到單純的酒精香氣,這個步驟就能讓你更容易了解自己偏愛的香氣,與不愛的香氣。

品飲

現代品飲標準

將約 10~15ml 的液體送入口中,以微吸氣的方式,利用空氣讓液體在舌面上有充足的翻動,讓舌頭的整面去感受酒質,分析在味蕾上的味道表現,再將酒吐出。甜味的表現、酸味的表現、圓滑的表現、強烈的表現、或是順口的表現,甚至這我愛喝等等,都是一種品飲的表現方式。而殘留在口腔中的味道我們稱它為餘韻,有些酒質會呈現出悠長的回甘餘韻,而有些酒質只留下短暫的酒精感。在品飲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去注重由口吸進的空氣,再由鼻腔來吐氣時,由鼻腔中的嗅囊,所給予的香氣表現。這香氣我們稱為含香,可以嗅到酒質細部的香氣表現。

歸納出適合的酒器與適飲溫度

經由品飲的步驟,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酒的特徵,與本身是否喜愛這支酒款。如果愛,恭喜你,你更加了解自己。如不愛,也請等等。因為日本酒的魅力除了香氣酒體外,還有多元的酒器文化,與品飲溫度帶的寬廣特質。運用一些簡單的知識,或許還有機會讓你對這支酒改觀。

你可能還會想看:

遇見日本好設計》傳統工藝製杯,喝下富士山雪景的 2 種風情

日本年夜飯的傳統:蕎麥麵讓好運綿延不絕,但是吃冷飯冷菜好過年?

吃飯前說的那句話意思根本不是「開動了」:5 個日本人吃飯超龜毛的執著

日本超強設計團隊:一邊欣賞雅緻設計,一邊用 2 分鐘傳授 29 個創意心法

(本文由積木文化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日本餐酒誌》,首圖來源:coniferconifer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