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喜歡日本飲食文化、日本料理的哪一點呢?日本農林水產省曾發布文宣《和食》,向世界推廣日本料理的特色。
鮮美的山珍海味
第一是「豐富的食材」。
日本國土南北狹長,海岸線綿長,為黑潮、親潮等洋流的匯聚之地,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漁場,這一點在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有更詳細的說明。日本能捕獲的魚種高達三十種,挪威雖也是漁業大國,但捕獲的九成魚獲都屬於某八種魚類,相較之下,可見日本海產之豐富多樣。
因此,日本人的魚類攝取量相當多,甚至超過美國人兩倍以上,每人每年吃下肚的魚類高達五十七公斤(世界排行第六)。
不僅如此,日本山野田間的蔬菜種類更是繁多,薯類、豆類、根莖類,約有一百五十種蔬菜流通於市面。明治時期以後,日本也開始積極進口西洋、中國等地的蔬菜,並在國內培植。更多的中國蔬菜栽培史請看本書第二部分中國料理篇。
重視食材原味
如山本先生所述,日本的水質屬清冽純淨的軟水,因此,日本料理的第二大特色是「水力烹調的多樣化」。
和法國料理、中國料理比起來,日本料理較少使用「油加火」烹調,反而利用「水加火」,發展出「蒸」、「熬煮」、「水煮」、「汆燙」等多種方式。在日式高湯出現後,更發展出許多高湯式烹調法,品嘗食物的原汁原味。若說法國料理、中國料理是替食材加味的「加法料理」,那麼,日本料理就是「引」出食材美味的「減法料理」。
飲食清淡均衡
第三大特色則是「健康」。
傳統日本料理鮮少用油,在佛教的影響下幾乎也不太吃肉,因此卡路里相當低。日本人家庭多為兩菜一湯或三菜一湯,這樣的組合最能均衡攝取「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一九八〇年代之前,日本人的營養攝取維持在蛋白質十五%、脂肪二十五%、碳水化合物六○%的理想比例;進入現代後,因飲食習慣改變,較偏向歐美型飲食,略有脂肪量過高的傾向。想要營養均衡,兩菜一湯或三菜一湯是最好的選擇。
常懷感謝體貼之心
第四大特色則是「心意」,這裡指的不只是餐廳對顧客的用心服務。
日本人飯前一定會說「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吃飽則一定會說「ごちそうさま」(Gochisousama),這兩句話都無法精準地翻譯成其他語言。「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是「領受」的意思,這句話是對做飯的人說的,也是對孕育出食物的大自然、守護大自然的祖先神明說的。其中,也包含從食物中「領受」動植物生命,對自然、生命的感謝之情。
雖然歐美也有在飯前讚美或感謝神的習慣,但並非出自對動植物的感謝與對自然的敬畏,和日本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另外,日本飲食注重與自然的一致性,擺盤時常加入季節要素。因此,用餐時不僅品嘗食物,還能同時享受孕育食物的自然環境──這也是日本飲食文化的「款待心意」之一。
舉例來說,日本料理中將湯品稱為「椀物」(わんもの,Wanmono),「椀物」多用木製漆器盛裝,好讓人喝湯時拿起來不燙手、好入口。況且日本濕度高,漆器好保存──在乾燥國家可就不同了,有時帶漆器出國想送給外國朋友,到了當地拿出來,卻發現漆器出現裂痕。也就是說,日本人非常了解自然氣候風土,並開發出適合自己的餐具,從這點來看,更顯示日本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筷子進行「口中調味」
第五大特色是「筷子文化」。
日本自奈良時代(七一〇~七四九年)起就不再使用湯匙,只用筷子吃飯,進而衍生出「口中調味法」這種獨特的吃飯方式。
筷子和「心意」又有什麼關係呢?日本人習慣使用專屬筷。中國人、韓國人也用筷子,但他們的筷子並非「專屬於某個人」;歐美人的刀叉亦然。但反觀日本人,每個人在家都擁有自己專屬的碗筷,客人來時則用「客用餐具」。這其實和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高度衛生觀念」有關。
最近有些居酒屋、餐廳,開始讓客人寄放自己的筷子;有些咖啡廳還設有「客人杯櫃」,讓客人將自己的馬克杯寄放在店內。這些特有習慣,再再都反映出日本餐廳的「用心獨到」。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分享日本料理的魅力與祕密,介紹日本人以食物反映季節、驚人的飲食巧思;以及目前世界上日本料理的實際狀況及遇到的難題。
認識飲食文化,了解這個世界
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政治家兼美食評論家薩瓦蘭,在《味覺生理學》中寫道:
「告訴別人你平常吃什麼食物,等於在告訴別人你是什麼樣的人。」
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的飲食內容、烹調方式、飲食方法,會反映出該國的文明與文化程度。就這層意義而言,「世界三大料理」或許意味著全時代、全世界的共同嚮往,也是全體人類睿智的象徵。
我們在什麼樣的時代,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呢?──在深入了解世界三大料理的「食」之後,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延伸閱讀:
日劇的驚人行銷術:從角色設定,讓入戲的你吶喊「好想飛去日本吃秋蟹」
(本文由大好書屋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食饗:探尋法×中×日新世界三大料理美學》;首圖來源:Karl Baron;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