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廣永續創意,最核心也最麻煩的兩難恐怕在於:一端是種種限制與明確的概念思考,另一端則期待爆炸性發想。克里斯蒂安總愛說:數量帶來品質,點子愈多,能試的愈多,成功機會就愈高。但在其他時候,創意需要深思後的嚴謹來加以引導。

這邊要介紹的是  NOMA 餐廳,聽聽有益的限制如何重要,讓「北歐料理」經由嚴謹的概念思考獲得新生。

NOMA現場

二○一○年起,連續四年, NOMA 被英國飲食雜誌《餐廳》(Restaurant Magazine)選為全球最佳餐廳。此項評選活動有如飲食界的奧斯卡。透過嚴謹的思考以追求創意, NOMA 堪稱典範。它以善用北歐特殊食材改寫了北歐料理。

NOMA 如何改變丹麥的飲食業?如何成功扮演催化劑,扭轉了整個北歐烹調文化?運用何種創新點子讓其他產業──烹調、農業、食品原料──相關夥伴的創意潛力釋放出來?丹麥創業家麥爾 NOMA 的創辦人,我們在二○一三年三月訪問他,了解 NOMA 誕生的經過:

「 NOMA 是從一個名為『年度大菜』(Dish of the Year)的活動開始的。我在二○○○年跟索倫.法蘭克(Soren Frank)提出活動的構想,法蘭克是丹麥《貝林時報》(Berlingske Tidende)的美食評論家。我提議讓丹麥美食評論家齊聚,向當年度最令人驚豔的美食致敬。對於法式料理稱霸丹麥的現象,我厭煩透了,每年就看康漢斯(Kong Hans)、索樂羅德酒館(Sollerod Kro)這些法國餐廳摘下米其林星星,接下來那些宴會也都很老套。你看到這些星星總落在最保險也最昂貴的餐廳,但食物本身卻不經意地受到輕忽,創新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說來荒謬,談到最好最有意義的食物,好像除了鵝肝醬跟烤鰈魚別無其他。料理應該要能帶來驚喜,隱含季節與自然景觀,就像在南歐可以看見的;甚至,餐廳還能跳脫原來風格點出新方向。而這一切卻都沒有發生。

「當時我還沒有經營餐館,於是法蘭克跟我籌辦了『年度大菜』,同時也成立了丹麥美食評論協會(Association of Danish )。幾年下來,你可以看見大家公認最棒的料理,都是由當季在地食材料理而成,且不斷追求新意。法式料理雖十分美味,卻不是往這個方向前進。

「二○○二年,我受邀經營餐廳,原址是哥本哈根克里斯提安港的老倉庫,據說附近有文化中心,到處都是來自格陵蘭、法羅群島、冰島的建築風格。實際上,三百年前這地方正是這些國家貿易往來之處。參觀倉庫時,我想起之前一個專案的心得:要成就『精采料理』,廣泛的原始食材乃必要前提,如此發展出來的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此時我開始明白成立這間餐廳的意義。我們可以引領一種嶄新料理,或者如後來在 NOMA 第一本菜單上所說的:『透過這間餐廳,我們希望重建北歐料理,讓它的出眾口味與個性能擁抱北極圈,點亮全世界。』回頭看這段話,也許『遍訪』要比『重建』來得妥當。

「我在二○○三年春碰到雷哲畢(Rene Redzepi),隨即邀他入夥擔任主廚,後來也答應他讓馬夫.雷夫斯隆(Mads Refslund)加入主廚行列。有一回,我們到格陵蘭、冰島與法羅群島出差考察,在首都托爾斯港( Torshavn)嚐到滋味絕美的蕪菁,香甜多汁,口感清脆。我無法相信那跟自家院子裡種的竟是同一品種。也許,當地的氣候土壤對北歐作物的影響,一如葡萄對葡萄酒那般;也許,所謂『風土』( terroir)這概念並非法國人所專屬。我開始跟知名植物學者尼爾斯.埃勒( Niels Ehler)來回討論。根據我對可可及咖啡的研究,如果讓植物有充分的時間自然熟成,它們自會發展出複雜的內部體系與結構,香氣會更醇厚,口感層次更加豐富。而那些只熟成於丹麥、挪威、瑞典的作物呢?或者那些成長速度較慢的大麥、燕麥、裸麥、梨果、甘藍菜、藥草,以及利姆海峽( Limfjorden)所產的牡蠣與淡菜,各類漿果,或是化為肉類、乳品跟乾酪的牧草?想想看,或許一直以來,我們擁有這些世界級食材,卻只顧著生產廉價食品的原料而忽略了這些寶藏。埃勒跟我開始通信分享經驗,結果成為一篇有關風土概念的文章,收錄在我跟雷哲畢於二○○四年出版、紀念 NOMA 開幕年的書裡。

NOMA 當初不是為了成為全球最佳餐廳,而是想探索北歐食材變身世界一流料理的潛能。我心裡明白那很有機會,只要我們將整個北歐從北極圈到自家菜園的食材全部納入。這就是為 NOMA 是『北歐』而不只是『丹麥』料理。當然,也因為『北歐』一詞力道萬鈞,而且算是『處女品牌』」。

追求遠大目標

從前述故事可清楚得知,麥爾其實是把 NOMA 當作一個追求更大目標的工具,潛藏在這目標底下的原則,就在「北歐美食宣言」( Nordic Cuisine Movement Manifesto)。這份宣言是在二○○四年的北歐美食研討會(Nordic Cuisine Symposium)上提出,成為北歐料理運動的指南。背後則是一個充滿革新精神的成功企畫,讓這名詞迅速傳播到北歐每個角落。麥爾說:「我們希望讓北歐整個餐飲界能夠互相交流,分享彼此擁有的知識,勇於嘗試,逐漸累積成一股足以改變現況的龐大能量,吸引更多關注、需求與創新。短期來說, NOMA 確實創造了可觀動能,它的理念成功造成話題,上門的客人絡繹不絕。」

麥爾也強調,時機很重要。「最受歡迎的法式與西班牙料理就很欠缺這種遠大目標,雖然他們提供各式各樣的美食,主廚們卻沒有肩負什麼責任。一切食物只在炫耀主廚自己,而餐廳就像僅為達官貴人開放的廟堂。但時代在變,人們愈來愈關注自然環境、肥胖、糖尿病、非洲饑荒、人口續增而糧食不足等議題。全球美食記者對重複報導鬥牛犬餐廳(El Bulli)與西班牙料理感到厭倦。二○○二年,世界渴望一個能面對這些議題、回應時代精神的烹飪概念,我深信如果你能兼顧美味與時代責任,就有機會讓飲食界整個改觀。事後證明,雷哲畢正是這麼一位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選擇。坦白講,最初我並沒看出他有這麼大的潛力。也許有更簡單的途徑,但現在看來,很難想像有誰比他更能達成這項使命,而且他不斷自我驅策,推陳出新,實在很了不起。」

這份宣言一炮打響了北歐飲食概念的知名度, NOMA 成功將背後思維推上國際舞台。現在,麥爾正致力擴大運用他從 NOMA 與北歐美食運動得來的經驗。他嘗試將這些經驗化為某種「軟實力」,為玻利維亞拉巴斯市(La Paz)──南美最貧窮的首都──注入希望與進步。「玻利維亞有個為此而設的信託機構,擁有豐富的金錢與知識資源。透過它,我們準備開設一間美食餐廳,教育窮人踏入餐飲界。同時我們也在推動一個備受稱道的運動,釋放玻國烹飪文化的潛力。如果成功,我想丹麥的國際援助能力也將更上一層樓。」

創意未來

說了這麼多關 NOMA 的成立與北歐美食運動,及兩者間的相輔相成,而 NOMA 餐廳本身的成長與食物又如何呢?每天給雷哲畢回饋意見的執行長克萊納,對於 NOMA 的未來與發展潛能有何看法?克萊納跟我們強調:限制與更新間的拉扯,一直是 NOMA 成功的重要關鍵。

克萊納說 NOMA 不斷創新之道很簡單,就是讓創意一直成長──但要恪守北歐概念:凡事務必完美,不能只滿足於重複與慣例。他也強調,要保持不斷創新是件非常艱鉅的工作 NOMA 卻始終堅定地追求這個目標:

「比方說吧,現在我們有一道以鹿舌料理的主菜。我們設法想出別人不曾嘗試過的東西,大膽挑戰味蕾的『慣性』。」不難想見,在  NOMA ,這番保持創意的企圖始終凌駕於獲利。

當然,我們也問了克萊納他是否認同邊界創意的看法,他說:

「我們本來就被自己的背景局限著。即使你想跳出框架思考,實際上是卻做不到的。思考不可能完全跳脫自己所建構的框架。但我們確實是在思想的邊緣地帶遊走。只有在那裡,才能挑戰一切。那就是我們看待一樣素材的態度:它成長於自然界何處?與哪些東西共同生存?」

換言之,在一個像 NOMA 這樣極度講求創意的環境中,日常創意受自身脈絡很大的限制。就 NOMA 而言,那絕對就是北歐文化脈絡。而我們要強調:這種限制極具效果。把某樣食材當作一種概念,承襲文化脈絡,出來的料理要能代表一種環境,甚至重現大自然。如此,這項食材原生背景重現盤中,符合 NOMA 精神。克萊納說,這種每天發生的即席創作,先由雷哲畢決定關鍵字,像是「松樹」、「鹿舌」,某個顏色,某種自然生態。克萊納解釋:

「拿這道料理來說吧:羊奶慕斯酸模冰沙( sheep milk mousse with sorrel granite),很顯然,那是根據在酸模草地放羊的意念。我們還有幾道菜是以『慘敗』為主題呢。」

拿關鍵字來激發想法,但這些實驗絕不能影響餐廳運作。他們歷經無數錯誤,許多料理永遠登不上菜單。但一道菜只要進到餐廳,面對顧客,他們幾乎零失誤。

營造創意文化的氛圍

這跟公司組織比較相關。組織應該著重於價值取向,就像 NOMA 的宣言,還是應該讓創意自由飛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納斯.鮑林( Linus Pauling)曾說,想獲得好點子,最好的途徑就是先有一大堆點子。按這說法,最好放任員工自由發想。

所以該做何選擇?我們建議公司在概念、方向、願景上,應予以控制,讓創新有可以依循的架構。這意味著,如果你希望打造或維持充滿創意與革新能量的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尤其對經理人而言──是建立一個充滿幽默戲耍,敢於承擔風險的文化。瑞典研究創意的學者高朗.艾克華(Goran Ekwall),在其針對創意組織所寫的文章說,營造創意文化,首先要建立一種創造氛圍,鼓勵討論、戲耍、展現幽默、自由思考。創意氛圍會自行發展為一文化性格,成為組織的基本屬性。無論在公司或教育單位,大家貢獻的想法愈多,出現好主意的機會相對愈高。對於既定行事方法,也要給眾人質疑的機會。

換句話說,我們要鼓勵大家交換意見,看如何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若公司充斥著恐懼焦慮是行不通的,大家可能因擔心自己的表現而產生隧道視野效應。這種不確定、懷疑、自我修正所累積的負面效果很強,會阻礙點子的流通。

據說,日本劍道大師澤庵宗彭(Takuan Soho)曾言:「當劍道大師面對敵手,他腦中沒有對方,沒有自己,也沒有手中劍,僅是緊握著劍站在那兒。沒有思考招式,全憑身體指揮。」

這番話令人聯想到禪宗所謂的「無心」,主、客體及行動合而為一。創意亦然,對個人與團體皆是。當我們進入忘我狀態,拋開自我,放下自覺與自我修正,全然投入,就比較容易與潛意識連那經常是好點子誕生之際。接下來就可以評估這些想法、提案或提示。

《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作者麥可.邁查克( Michael Michalko)以採珠人為例,生動點出量化產出何以能帶來品質,何以要克制過早的自我修正。他說,採珠人出海尋找珍珠時,不是潛水取一顆牡蠣上岸、檢查其中是否藏有珍珠,而是採集相當數量的牡蠣,整個帶回岸邊,看看運氣如何。長久下來,他們省下可觀的時間。

就企業而言,有許多工具可確保大量產出。此時得要求員工提出一定數量的點子,時間也要有所限制,讓員工無暇顧及內心的自我批判。下面會更詳細地討論,此刻我們先由前述擷取出三個要點:

1. 創造新事物的那些人,不免會犯錯,但發想的點子愈多,碰到好創意的機會就愈高。

2. 阻礙或限制,可有效控制產品品質或品牌形象,劃定界限也有助簡化工作流程。 NOMA 的北歐美食宣言,便是很好的例子。

3. 創意革新往往是當前缺失的解藥,重點就在如何分析這些缺失,創造能解決問題的新產品。

讓基層員工多多參與

要說創意與企業互為表裡,不能不談員工參與之必要。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家桑內特在廣播訪談中的說法引起各方矚目:「有時基層人員比管理階層聰明,因為他們更了解公司的日常運作。一家公司上下之間的距離愈遠,核心知識就愈難到達最上層。」

桑內並且認為,五年前衝擊西方經濟的金融危機,與西方國家大企業內存在此種問題有關。若當初管理階層了解主要員工操作的財務機制,必然會及早因應。若他們與員工夠靠近,必然可接收到相關訊息。不幸,因為一無所知,而讓情況愈演愈烈。

基本上所有相關研究都指出,創意──意指創造具有永續新事物的能力──不可缺少員工的參與,要讓他們有對話與辯論的空間,給他們找出問題的自由。一個組織的緊密度愈高,這個可能性愈大。

克萊納說,雷哲畢竭力讓所有員工了解一個全球餐廳的運作,截然不同於他自己以往在法國與西班牙擔任學徒時的體驗。 NOMA 要使管理層級與學徒間零距離,有別於餐飲界的傳統。雷哲畢要求廚師與前場服務生都要能夠獨立思考,同時他努力剷除他自己在法國深刻目睹的慘烈競爭。在那個環境,為了升上主廚,所有廚師不惜踩著別人打壓彼此。

週六實驗場

團隊思考很重要,雷哲畢說他底下頂尖的廚師「悟性極高,很能掌握實際狀況。不拘泥於自己的思考,能迅速融入我們的做事方法。」

厲害的廚師能即刻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領悟工作進行的要訣。雷哲畢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因為他不要只會照本宣科的機器人,他要的人,必須直覺夠高,底子夠強,有足夠的自信品嚐與判別。這些是在 NOMA 做事的基本條件,尤其是能夠融入與獨立思考。在這間要求達到極致的廚房,創意乃必要條件——而此處所謂創意,是具備非凡創新又合宜的思考能力。

克萊納進一步說明:「我們的週六實驗很關鍵。每個禮拜,某個小組——例如負責冷盤——要琢磨一道新菜式,準備在週六晚上端出來給雷哲畢跟副主廚品嚐。隨便他們怎麼弄,有時純粹好玩,有時果真令人驚豔。副主廚們負責評論,如果過關了,就有可能登上菜單。這讓廚師們看到研發創新的空間。我們要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當然,餐廳必須嚴格控管,顧客上門,絕對不能讓他們失望。也因此,我們透過週六節目讓大家奔放一下。」

克萊納跟我們強調努力是成功的法門,還有:你得不斷領先市場,創造出更好的東西。這點絕對重要,因為顧客期望值只會不斷升高。克萊納認為保持活力很要緊,「我們不能變慢變胖,不能失去高效率。我們沒有那個權利。」

我們問,這種追求完美的態度是否有助於吸引他們要的人才。

「我毫不懷疑。我也相信 NOMA 被冠上『全球最佳餐廳』頭銜有吸納人才的效應。但每個禮拜六,這些廚師彼此獻藝,大家挖空心思設法讓別人目瞪口呆。當客人都離開,差不多深夜一、兩點,我們家的廚師們就會聚在一塊兒互相獻寶。」克萊納笑說。

NOMA 的週六節目為廚師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這是雷哲畢最重視的價值。這個時段打造了「瘋狂空間」,讓實驗充分演繹,讓創意任意奔馳,成為不受日常嚴謹控管的化外之地。新菜式不斷誕生,新餐廳與新廚師一個個在此發芽。我們清楚看見, NOMA 餐廳的重要武器便是讓員工參與,信任他們的想法。

 

延伸閱讀:

看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在學校學什麼

北歐不只極光美!來罐芬蘭啤酒聽聽迷人的北國音樂吧

人生地不熟怎麼辦?教你出國找餐廳不踩雷的5大心法!

1041008_丹麥人為什麼這麼有創造力_3D書封-rgb-2

(全文由臉譜出版授權刊載,摘錄自《丹麥人為什麼這麼有創造力》;部分圖片來源:Håkan Dahlström, cyclonebill, Tavallai,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