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你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有時還是會感到疲憊,或許是因為剛完成一個大型專案,正想歇息一下,尚未準備好投身下一次戰鬥。也許是日常生活消耗了你太多的能量,也可能是因為你對這一切感到乏味。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重新充電,重拾動力呢?又該如何知道自己的狀況是普通的職業倦怠或是其他因素導致?像是長久累積的不滿情緒?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職業倦怠是指長期處於工作量超越個人負荷量的狀態下,而造成的身心疲憊,這在現代職場經常發生。「無疑地,今日我們擁有職業倦怠症的風險已遠遠超過十年前的狀況」顧問公司 ignite80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最好的工作場所:創造非凡工作環境的藝術與學問》一書的作者 Ron Friedman 說。
「絕大部分歸因於我們長期處在電子設備的環境中,這些設備時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開始認為所有事情都非常地急迫。」
社會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沒人理解你該怎麼辦》一書作者 Heidi Grant Halvorson 表示同意地說。「你無時無刻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讓你昏沉、緊張與無力」因此,你需要找到方法適時的充電,本文將告訴你可以怎麼做:
1. 在工作期間稍作休息
「倦怠往往是因為不了解如何達到最傑出的表現」Friedman表示,「我們傾向認為努力工作和做的比他人多就能有最好的表現,也許這在短期內是有效,但你的身心狀態無法長期處於這樣的情況之下。長期而言,想擁有最好的表現,你需要時常讓心靈有休息的機會」去外頭走走或小跑步、離開辦公室吃個午餐,稍微離開電腦螢幕前能讓你從繁瑣的工作中重獲新生,跳脫原本的雜亂無章的思緒,重新審視一切。
Halvorson 表示:「當你困在難題中,偶爾抽身一陣子反而能讓你找到解決答案。」但切記!要在對的時間休息。白天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這時候專注於工作會讓你的效率極高,試著把較艱困的任務在早上時先完成吧!接著再好好休息。
2. 下班就關機
在黑莓機等 3C 產品出現以前,離開辦公室就等於下班,「如果你想把工作帶回家做,那還真的有些難度!」Friedman說,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我們可以輕鬆地把所有工作都裝進我們的口袋——歸功於智慧型手機的誕生」因此我們不管是身心都很難離開工作。
他提到補救辦法:限制自己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到家時馬上把手機放到籃子或抽屜裡,不要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這樣就不會一直確認是不是有 E-mail,也可以到家就馬上關機,等到早上八點時再打開。「把手機放一邊吧!不管有什麼事,明天早上再說!」
3. 做些有趣的事
Friedman 建議,與其花時間限制或避免自己在下班時間仍然在工作,不如去安排一些能夠累積自己能量的活動,例如和朋友打網球、和伴侶一起吃頓好餐,讓你能專注於帶給你愉快的「追求型目標」,而不是避免打開郵件這類的「逃避型目標」。
研究指出「追求型目標」相較之下更容易達成,且更容易使你身心放鬆,做一件你感興趣的事,既使非常瑣碎,也比單純休息有效。Halvorson 說:「選擇在下班後做什麼事非常重要,雖然賴在沙發上看電視是個誘人的選擇,但更建議你做些具挑戰性的事情,像是填字遊戲或下棋,這能讓你更快恢復精力。」
4. 放個長週末假期
「感到身心俱疲可能是你需要休息的警訊」,Halvorson 說,這個休息不必是兩、三周的長假,對於解壓而言,規律地休三到四天的「長週末假期」效果更好。當你休假時,別再煩惱工作的事情了!你需要暫時放下它,我們的能量真的非常有限。
5. 回想工作的意義
若是工作地點無法允許你馬上請假,Halvorson 建議:「想想為什麼這個工作對你而言是重要的?」把正在執行的工作和自己的長遠目標做連結-例如,完成這個案子就能得到更好的績效或是升遷。「如此便能幫助你克服倦怠症狀,並給你度過艱難時刻的能量」她接著說。但是,請注意這只是暫時性的方法,若你的狀況是因為太投入工作而產生的倦怠,你真的需要停止並好好休息。
你的症狀真的是倦怠嗎?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管用,那你可能面臨更嚴重的情況。假使你無精打采又感覺疲勞,但整體而言工作效率還不錯,那就是一般的倦怠。但假設你感覺工作毫無進展,那可能就是比較困難的問題了。經理指派的工作是最適合你的嗎?如果不是,你可能需要一個不一樣的職位。你現在工作的一切都在消磨你的能量嗎?如果是這樣,那你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
需要牢記的守則
要做的三件事:
- 設定自己在下班後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 在工作時規律安排休息的時間
- 如果無法休假,時常反思工作對自己的意義
不要做的三件事:
- 在非上班時檢查 Email
- 下班後虛度時光(不如做些有挑戰或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 誤把經常性的疲累和不滿當作是職業倦怠。當你感覺每天工作都沒有效率時,是時候思考尋找新工作了
延伸閱讀:
企業高層都在用的時間管理技能:善用「神奇 5 D」提升決策效率
心理學分析:咖啡愛好與個性緊密相關,8 選一猜你是自由派 or 工作狂
(資料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圖片來源:TK_Presse, 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