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習慣的動物」。
縱觀生活,從小到大,從求學到出社會,不論走到什麼階段,我們不知不覺地被「既定」的規律日程或是所謂「應該」做的事所制約,而若是偏離固有的規律,人們就會覺得自己犯了大錯……
但,「習慣」的框架,總不知怎麼地被根深蒂固在我們的腦海,也因此我們因習慣而衍生出了「例行公事」。
Psychology Today 的 Meg Selig 認為,這一系列我們所「刻意」創造的習慣,表現上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加有效率,但卻未想過,這一成不變的生活卻限制了我們的行為。就像從可以隨時應變臨時狀況的機長轉換到自動駕駛一樣,只是不假思索像個機器人般,完全照著操作手冊的「正確步驟」完成你的例行公事而已……
Murphy Paul 在 article for Time 中曾說過,你最沒想過的,從一早起床、轉到體育台聽報導、進浴室刷牙洗臉沖澡、換衣服準備上班、到轉角早餐店買 365 天都一樣的三明治加奶茶、走進捷運站,在永遠的 1 號位置或座位等待下一班車到公司、接著開始一天的行程……嗯,你看,你的早晨大概只需要一點點的思維而已,因為你已經習慣做同樣的事情,然後開始永遠不變的「新的一天。」而這就是一開始扼殺你活躍思考的第一個兇手!
Paul 也表示,我們大多數人這種圖個方便的方式,讓平常生活忙到毫無想法,其實完全違背的神經科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所說:人應靈活思考、接受改變與開放思考的「正常生活方式」。但讓我們驚訝的是,當我們意志消沉時,其實是最具創造力的時刻! 因為當你意志不清時,表示你無法控制自己專注在既定規則上,而悄悄地,令人意想不到的衝擊或突破性思考就因此油然而生……都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了,所以,偶爾暫時當機放鬆,除了可以擺脫遵循在規則框架下的壓力外,也可以激發大腦不同的思考模式,激發更多天馬行空的創意,讓「人」可以過得像「人」!
另外,為了要讓自己可以隨時處在「正軌」上,只要一偏離,就會覺得備感罪惡,這樣超過身體負荷量的壓力會傷害腦細胞,而所造成的損害,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創造力!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一休和尚每次遇到問題時,思考後得到解答的反應嗎?沒錯!簡單來說,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我們會失去「靈光乍現」的反應能力,如果我們沒有了思考,那所有一切的科技演變怎麼來?不就變回史前時代了嗎!?喔不!!
(原始人:ㄜ,躺著也中槍……)
因此,為了不讓我們的頭腦被固定的生活模式框住了,別再沉迷於規律才是百分百的王道,適時地做改變才能讓你的頭腦更活躍!換句話說,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在一段時候後,表面上看來很有效率,但卻帶來負面的影響力,造成思律遲鈍。
然而,在 John Tierney 看來,規律的習慣只不過是人的第二天性而已。因為持續重複性的動作,像是早晨起床後的制式順序,其實也沒有固定的常規可言,完全是個人的自發性行為。
Tierney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中國儒家的仕紳行為,這些文人紳士學習調整適當的行為舉止,而日復一日的重複動作,漸漸融入變成身體的一部分而成為第二天性。相對於道家而言,所注重的是解放自己,自然地去順從內心的自我,因為道家所強調的是個人自由成長而非制式化的儀式教育。
專門研究亞洲文化的 Edward Slingerland 博士,更對於道家有著可愛的有趣見解,認為道家超過 2000 年後所帶出來的隨性文化,讓他們成為「嬉皮始祖」。好,回歸正題,到底為什麼會有規律的既定規則產生呢?Slingerland 博士提出他的見解:像是學生生活、考試、找工作等等,為了提升競爭力,都必須要透過一定的方式來達成,中國有句諺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些重複而為之的行為,就變成了「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就必須這樣做!」
生活有規律並非全然是壞事,但一成不變也非好事!
或許在日常生活中,有秩序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別對自己太苛刻,我們不是為了規則而活,「我思故我在」,規制的框架若造成你無形的壓力,是否思考一下,持續性的重壓皮球,當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有一天它會以更大的反彈力回擊~記得,你是有智慧的人類,你是有創造力的,你是有應變反應能力的!適時適度的改變,會讓你的生活更添不同的創意。
延伸閱讀:
企業高層都在用的時間管理技能:善用「神奇 5 D」提升決策效率
(資料來源:ELITEDAILY;圖片來源:Kit, Sacha Chua, Theater der Künste, Pete Ashton;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