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感到孤立無援的時候呢?就好像獨自一人被丟到了荒蕪的火星上。

《絕地救援》(The Martian)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任務》,故事描述一行太空人進行登陸火星的任務時,中途遇上沙塵暴而被迫中斷任務,在撤離時,其中一位太空人馬克·瓦特尼不幸被吹飛的碎片打中而失去蹤影,瓦特尼因生命特徵探測儀故障而被同行的夥伴認定已經死亡,因此獨自一人被遺留在了火星上。

瓦特尼必須想盡辦法在環境嚴酷、資源有限的處境中存活,並試著聯繫到 NASA 的同事,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活著,等待有人來救援他的那一天。

這部電影看似只是一個困難重重、驚險萬分的救難故事,卻告訴了我們很多面對困難處境時應該保有的心態,即使你不太可能會遭遇到一個人被丟包在火星的慘事,也難免有生活招逢意外變故或事情發展不如預期的時候,如果難以避免,那怎麼面對可以讓我們好過一些呢?

幽默:是面對壓力的潤滑劑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種災難片,畢竟攸關生死,就像《浩劫重生》、《2012》一樣,但意外的是,整個電影的基調卻一點也不嚴肅,反而增添了不少幽默元素。

比如麥特戴蒙飾演的瓦特尼獨自一人錄製影片日誌時的自言自語,就帶著許多自嘲和揶揄,例如他試圖在火星種植馬鈴薯來溫飽時曾說:「一旦你在某地種下了農作物,你就正式成為了『殖民者』。所以,從技術上來講,火星是我的殖民地。」

不過,瓦特尼之所以能如此幽默,並不是因為他對於自己的生死毫不在乎,或非常堅信自己能獲救。後來曾有人問他:「你曾經有想過在火星上會死嗎?」瓦特尼回答:「當然。」從這段對話可以知道,他確實已有心理準備有一天會死去,除了生存壓力,同時他也必須面對巨大的孤獨感。

只不過,他選擇用「幽默」來面對壓力。

幽默並不是單指好笑而已,而是以新的、有趣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它是壓力的減重聖品,讓壓力的重量可以減輕一些,我們的心情也會因此輕鬆一些,更有心力去看見改善問題的機會和希望。

「當一切都越來越糟時,你只能堅強的面對,這就是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你要嘛屈服,要嘛反抗,就是這樣。你只要開始,進行計算,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解決下下個問題,等解決了足夠的問題,你就能回家了。」

這段話道出了這部電影的核心。

行動: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

很多人遇到了困境,可能就坐在原地等待失敗,或是求神祈禱事情能自行往好的方向發展,卻不曾想:「那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瓦特尼被遺留到火星後,絕對會希望有人可以來拯救自己,帶自己回家,但他並不是只坐在原地等待而已。反之,他將「回家」這個大目標,拆分成幾個可以具體實行的小目標,例如維持生命最基本的糧食及飲水問題,還有怎麼取得與 NASA 的聯繫。

一開始,瓦特尼點算了食物資源,並計算出這些糧食只能支持他一個人過 309火星日,他必須讓糧食支撐他更多時日。於是身為植物學家的他,開始想辦法利用從地球帶來的泥土、自己和組員遺留的糞便與能製造灌溉水的聯氨來種植馬鈴薯。

然而,事情並非一帆風順,某日艙內突然發生爆炸性失壓,全部正在種植的馬鈴薯因暴露在火星的低溫低壓環境而死亡,且因為細菌都死光了,無法再次種植。從地球送上來的物資,也不幸於半空中爆炸解體。

有些氣餒的瓦特尼留下了自己的遺言,請與他聯繫上的指揮官露易斯轉達給自己的家人。但在這過程中,瓦特尼仍持續計算著之前收成的馬鈴薯大概還能支撐自己活幾天,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生命能延長更多日,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他還是等到了救援團隊的前來。

面對困難的處境時,也許我們沒辦法立刻改變現況,但我們也並非無能為力,一定有些小小行動,是我們可以主動去實行的,這些行動看似沒什麼影響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很可能將迎來意外的轉機。

「沒有計劃能行倖存到真正開始執行的那一刻。」

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即使在執行一件事之前,我們已把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都想過一百遍,並為此做了準備。還是有可能剛好碰上自己「沒想到」的情況。

偶爾冒險:有時需要不照計劃的放手一搏

在救援最後階段,瓦特尼坐著戰神四號發射升空,將在太空與乘坐戰神三號的組員們會合,讓他們將瓦特尼接回地球。然而,在過程中發現兩邊的距離相差甚遠,彼此難以會合。

於是,瓦特尼和組員們都做了「計畫之外」的決定,戰神三號的組員們商決定製作炸彈引爆氣壓艙來改變速度,而瓦特尼也刺穿手套令自己加速將距離縮短,最終,指揮官露易斯成功抓住了瓦特尼,返回地球。

總而言之,《絕地救援》告訴我們面對困境的三個正確心態:幽默、行動和偶爾冒險,獻給正在和疫情搏鬥的你。

質感提案都在這!追蹤 👉 生活報橘 IG,朝理想生活邁進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絕地救援》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