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牽猴子整合行銷

即將於4/1上映的電影《男人與他的海》,是一部特別連結海洋與男性意象的電影,去談討兩位男人與海洋的故事。導演黃嘉俊耗時三年,從陸地航向海洋、再潛入海中拍攝,紀錄兩位從事海洋工作-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台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他們身為父親、身為男性、身為台灣人與海洋的故事。

不同領域的兩個男人,共同的舞台都是「大海」

電影的軸線由兩個故事構成,分別是廖鴻基為期10日的「黑潮101漂流計畫」--計畫製作一個漂浮的方伐,從台東富岡漁港一路順著黑潮,北漂100公里到宜蘭南方澳。廖鴻基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最困難的計畫,需要通過層層文件申請,以及建造一個能承認海浪扭力數日的方伐。當他把計畫告訴別人時,大部分的人都跟他說「太危險。」

圖片來源:《男人與他的海》劇照。

另一邊則是在台灣海域之外,攝影師金磊遠赴南半球的東加王國,進行一個月的拍攝旅程。他得兼顧事業與家庭生活,同時還碰上另一個意外插曲--他在拍攝過程中被將近30公噸的大翅鯨尾鰭掃到小腿,雖然牠們只是輕輕拍打到金磊,由於大小噸位差太多,金磊送醫後還是得休息兩週而無法下水。

圖片來源:《男人與他的海》劇照。

海上男兒的陸地牽掛,身為父親的掙扎

已經63歲的廖鴻基,從35歲開始出海捕魚,正式成為討海人,可以說是大半輩子都獻給了熱愛的海洋,因為婚姻離異在加上長期投入海洋工作,因此長期缺席了女兒的成長過程。廖鴻基說,有一次女兒終於主動提想帶朋友出海,沒想到帶來的竟是男朋友,「經營這麼多年的海,希望女兒看見的這一片海,但是比不上一個很靠近距離的一個手臂在保護她。」

偶爾才與女兒見上一面的廖鴻基,在黑潮北漂計畫的最後,團隊特別安排他們倆在海上相聚。不用言語的原諒與支持,在漁船與方筏的接觸瞬間就說明了一切。大海曾經將他和陸地上的一切隔絕,最後也成為與家人和解的橋樑。

另一頭與台灣相隔8500公里的東加王國,金磊透過手機視訊安撫年紀尚小的兩兄弟。金磊在出國學習那年小孩出生,至今已過不惑之年的他一直努力兼顧家庭與理想,有時間就會在家中陪伴孩子的成長,但是年幼的孩子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爸爸偶爾得長時間的外出工作。心之所嚮與親情牽絆,是金磊一直在找尋的平衡

台灣的海洋,是他們絕對不會放掉的地方

廖鴻基透過待在方伐上的時間,感受到「放逐」帶來的自由與危險,他透過竹伐上的小孔望向深藍的海洋,覺得這一切十分神奇。在離海不到一公尺的距離,卻能全然地保持身體的乾燥,他將儲物櫃從漁船拖上方伐,開始在筆記本上記錄所見所感。

廖鴻基認為過去台灣因為長期戒嚴統治,缺乏海洋教育,海邊往往成為垃圾最多的地方、消波塊最多的地方,說明了這個海島的島民,大家集體背對著海。沒有受過正規的寫作訓練的廖鴻基說,「我想要去,告訴更多人,我今天在海上看到了什麼」,筆耕海洋20年,始終深信大海能教他些什麼。

圖片來源:《男人與他的海》劇照。

而在另一頭休養的金磊敘述起他與父親的關係,由於父親是做研究的生物學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踏入學術研究的領域,不過金磊始終知道拍攝鯨豚對他來說,悸動是最強烈的如果要賭上十年,那也要賭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面。

最後,即使金磊巡迴世界拍攝,但每年夏季仍堅持留在台灣,他在電影的前導片說,因為這是我們的家,也是我開始做這件事情的地方,因此想要為台灣的鯨豚留下紀錄。如果你很好奇什麼是「水下攝影」,那就來看《男人與他的海》吧。

《 男人與他的海 》4月1日正式上映

圖片來源:《男人與他的海》劇照。

延伸閱讀

【在蘭嶼拍攝的揪心電影】《只有大海知道》導演崔永徽用 6 年說一個故事:不要去否定自己

「只有大海知道其中有多少眼淚。」推薦 3 部看完感動,又被美景美到想「出發旅行」的台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