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由 遠流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VO》導讀:

在這個強調「成功、正向」的社會中,我們很容易不小心就把不快樂和失敗都隱藏了起來,讓它們變成一股毒性正能量侵蝕著我們的心。

但是這樣的「毒性正能量」其實是可以擺脫的,首先,你可以試著分享自己的失敗履歷。

(責任編輯:鄧羽辰)

文/ 美國心理諮商師 留佩萱

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強調成功、正向和快樂的社會,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正能量」勵志語句,像是:「往正面想」、「你一定會克服一切的」、「永不放棄」、「要感激」、「要看見每一件事情的光明面」……

當然,要快樂沒有不好,我自己也滿喜歡讀這些勵志語,這些句子偶爾也會給我一些動力,幫助我繼續往前走。這些勵志語說得也都沒有錯——能夠讓自己去感激擁有的一切、能夠在每一次挫敗中看見可以學習的地方、可以看見光明面,這些都是一個人擁有很高復原力的特徵。

但是,當「要正向快樂」變成唯一的價值時,就像是我們拿著勵志語丟向正處在痛楚中的人,要他們趕快把負面情緒清乾淨,這樣反而讓許多人不敢表達內心的痛苦,不敢談論失敗,開始隱藏情緒,戴上一切都很完美的面具,甚至,在自己過得不好時,會覺得很羞愧、很自責、不敢求救。

近年來,網路上出現「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這個詞,描述了這樣強調「只能正向」的社會氛圍。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毒性正能量」症狀,請你花一點時間反思,你是否也有這些症狀呢?

‧會刻意隱藏你的真實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想推開某些情緒,像是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好難過的!」 或是對於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羞愧。

‧當別人與你分享他的負面情緒或挫折時,你試著要把他的負面情緒趕走,像是告訴他:「你已經很幸運了,可能還有更慘的狀況!」

‧你會告訴別人:「好了不要再難過了。」「趕快好起來。」「想些快樂的事情就好。」「這不用這麼生氣吧?」「生氣又沒有用!」

‧你在社群網站上放「勵志語」貼文,然後批評那些沒有這樣正向思考的人。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出現「毒性正能量」症狀,這是很正常的,畢竟這個社會不斷灌輸我們要開心、要正向的觀念。覺察就是改變的第一步,能夠覺察到自己有這些想法與行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我太玻璃心了嗎?

近年來我也常在網路上讀到「玻璃心」這個詞。網路上寫著,玻璃心是指「一個人的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用來形容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經不起批評指責或者嘲諷,很容易就受到打擊」。

讀到「玻璃心」這個詞時,我覺察到心中冒出許多排斥感,心想:這不就是在加劇毒性正能量嗎?

當一個人感受到痛苦時,還要懷疑自己:「我這樣是不是太玻璃心了?」或者當一個人終於鼓起勇氣想表達自己的情緒時,還要擔心:「如果表達自己其實過得不好,別人會不會認為我太玻璃心、太經不起挫折了?」

在諮商室中,我也很常聽到個案有這些懷疑:「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我朋友說別人根本沒有這個意思,是你太敏感了!」而這些內在質疑反而讓他們更加痛苦。

如果你也這樣覺得,你一點都不孤單,來自二○一二年的一份研究顯示,當受試著被要求「不應該感到負面情緒」時,他們反而感覺到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因為害怕被批評為「有玻璃心」,我們更加不敢去談論失敗與挫敗,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心理傷口。 

用「玻璃」來形容人的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一個東西是玻璃製的,我們要非常小心地拿著或是存放,不小心摔到就會破裂。用玻璃來形容心,表示我們要嘛小心翼翼不可以有任何挫敗,不然摔破了,就壞了。於是,許多家長努力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受到任何挫折或失敗。

如果用玻璃來形容易碎的心,那麼毒性正能量就是要把我們的心變成「鋼鐵」,怎麼摔都不會壞、不會碎。但是,如同鋼鐵般堅硬又僵化的心,是感受不到情緒的。生命是由喜悅與痛苦共同交織而成,我們會經歷快樂、感激、喜悅、挫折、心碎、失敗、失望……等各種情緒,而挫敗與心碎這些經歷,都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待人更溫柔。當心成為鋼鐵般堅硬時,我們就無法感受情緒,無法真實地活著。

或許我們可以拋開「易碎」或「不易碎」這樣僵化的二元法來定義心智,而是改用另一種不同的角度——把心智當成鍛鍊肌肉一樣。

你在做重量訓練時,會需要循序漸進增加負荷重量,因為肌肉鍛鍊需要這些阻力與壓力才能強化肌肉。同樣的,建立復原力,就是在鍛鍊你的心智肌肉,每一次的挫折與失敗,就像是使用重訓器材時再多增添的一點重量,都可以幫助你增加復原力。

建立復原力的第一步,是要能夠去看見與面對挫敗。但是這個充滿毒性正能量、動不動批評人「玻璃心」的社會,讓我們喜歡去評價正在經歷失敗、正在掙扎的人,讓失敗成為一件很可恥、大家都不願意談論的事情。

同樣在學術圈工作,當我讀到豪斯弗爾教授所公開的「失敗履歷」時,我理解到原來常常被拒絕是很正常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我心裡也想著,如果這個社會上有更多人願意分享他們的挫敗履歷,我們又會如何看待失敗、談論挫敗呢?

所以,我想要邀請你,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社會,讓大家可以談論失敗、挫折與痛苦,因為當這些失敗有空間存在、能夠被看見,我們才有機會去靠近、去面對,才能從這些失敗經驗中增加復原力,能夠學習與成長。

你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失敗履歷,甚至分享自己的失敗履歷嗎?

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努力維持正向心態,也總有被刺傷的時候。」結合科學與心理學的幸福習慣:為情緒準備「快樂箱」

【每一次腦中冒出負面想法時】心理師:強迫自己正向思考,可能成為「毒性正能量」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由 遠流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