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今天,小美跟小麗都被老闆叫到了辦公室大罵一頓:「你們這個月的業績怎麼這麼差,再加油一點好嗎?」

被兇完後,小美和小麗離開了老闆的辦公室,回到自己的座位時眼角都帶著淚。

雖然經歷了不愉快的事,但小美隔天來上班時彷彿煥然一新,繼續充滿幹勁的做事,也會和同事談笑風生;

反觀小麗,好像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隔天來上班時仍然愁眉苦臉,一邊抱怨著老闆,一邊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沒有能力做好這項工作?」

過了幾天,小麗決定要離職了。

明明遭受到一樣的爛事,為什麼小美和小麗的結局會大不相同?

也許你會說這是「個性」問題,小美比較樂觀、看得開,小麗比較容易悲觀、玻璃心。

但有個比個性更好解釋這段故事的詞,那就是「歸因風格」(atribution style)

什麼是歸因風格?

同一個「果」,每個人解釋出來的「因」都不同,而你歸出的因,會大大影響你的情緒、動力、抗壓性和對自己的看法。

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認為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的歸因風格在三個地方大不相同。

遇到不如意的事時,悲觀的人習慣性以三個 P 來做歸因,分別是普遍性(Pervasiveness)永久性(Permanece)個人性(Personalization)

1. 普遍性 Pervasiveness

悲觀的人會把「局部的」缺點和壞事普遍化,以小麗的例子來說,她把「這個月業績不好」這件事跨大到「我沒有能力做好這工作」,就是普遍性的思考方式。

2.永久性 Permanece

其實大部份壞事只是暫時事件,大部分缺點也有成長空間,如果用「永久性」去歸因,就失去了改變的可能性。

比如說你經歷了一段失戀,就認為自己生來感情運就不好,又例如你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佳,且這是無法改變的,因此總是避免找需要大量與人溝通的工作,失去了很多潛在的機會。

3. 個人性 Personalization

一件事無法成功,往往是由多面向的原因所造成,有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也有自己難以控制的部分(比如天時地利人和、運氣)。

若把一個不如意的結果,都歸因於自己做不好、沒有能力等等,就是個人性的思考方式。

雖然說反省是成長的開端,但忽略了外部因素,將所有的失敗歸咎於個人,除了會失去對事情的客觀判斷力,還會助長自我厭惡感,讓你越來越沒自信。

兩個練習,改善玻璃心體質

「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的樂觀和偶爾的悲觀。」—— Seligman

在這之前,我要聲明一件事,悲觀不一定是全然的壞事,有一種悲觀叫做「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它能幫助我們看清楚現實和風險,進而提前做足準備,所以有一點悲觀特質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但過於沈溺於悲觀,會讓我們看不見機會和希望,也看不見自己的可能性。

 

你可以這樣開始練習樂觀:

1.阻止反芻思考

「反芻」是草食性動物進食的一種習性,即把吞進胃裡的食物再吐到嘴裡進行咀嚼,然後再吞回去。同理,反芻思考即是把暫時忘掉的壞事又回想起來,沈溺在沒有建設性的負面思緒中,想著「我怎麼會犯這樣的錯啊!」「我果然很廢。」

反芻思考就像漣漪,會讓一件局部的、暫時的事件,擴散到普遍的、永久的因素。

你可能會說:「但我就是會一直想到啊,怎麼辦?我又不能控制。」

沒關係,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當你覺察到自己又在反芻思考時,就立刻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物上,為自己打斷這負面迴路。

2.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Seligman 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做「習得無助」,此理論來自一項實驗:

在兩個籠子中分別放入一隻狗,而籠子在研究者按下某個按鍵後,會產生電擊,其中一個籠子在狗按下某機關後可以停止電擊,而另一個籠子則無法關閉電擊,實驗結果發現,無法關閉電擊的狗狗在即使後來沒有電擊的狀態下,也放棄了逃脫。

這就好像經歷不少挫折的我們,放棄了任何改變的行動,任由命運主窄一樣。

然而,唯有有意識地讓自己行動,才有機會打破習得無助的狀態,即使是小小的嘗試也行。

希望這句話能夠幫到你:

我們有慣用的思考模式,但如果現在的思考模式對自己的人生沒什麼幫助,甚至有害,不如就練習改變它吧!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參考資料:
1.《Growing Resilient》:3P’s
2.《Wisdom Summary》:The 3 P’s of Emotional Resilience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