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就是沒辦法不去想、不在乎?自己,才是你要好好在乎的。〉;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在聆聽、陪伴身邊的親人、伴侶、朋友時,心裡面可能有時候會有一種疑惑是:「我跟他聊天之後他說他好多了,可是他真的有好嗎?」,甚至因此感到焦慮?
科普心理學家海苔熊指出人際中幾個常見的「心理誤區」,如果常常陷入這種情況的話,要怎麼學著在和對方聊完後「放寬心」,不讓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科普心理學家 海苔熊
喜歡陪伴或者是安慰人的朋友,心裡面可能有時候會有一種疑惑是:「我跟他聊天之後他說他好多了,可是他真的有好嗎?感覺他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沒有什麼改變啊?為什麼我都已經給他建議了,他還是不聽?」
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法,那麼有可能你對於因為這件事情的想法不完全是正確的,下面幾個是常見的心理誤區:
• 我給他建議之後他應該要立刻轉變:等等,你怎麼不回過頭來想想你自己呢?很多時候你是不是也是明明知道該這樣做,但是卻做不到呢?改變「行為」並不容易,所以一開始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在他旁邊、接住他的情緒。然後等待,靜靜的等待。
• 跟他聊完之後好像變糟糕了:他可能突然開始哭泣、情緒突然湧上來,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不過,這不一定是「變糟糕」,很有可能是他終於接觸到自己內心比較脆弱和柔軟的部分了。
那麼 ,怎樣做才算是有效的安慰呢?
怎樣算是有效的安慰?
對話這種事情非常弔詭,你越想要讓他有效,就可能會越無效,你越是積極的說越多話,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他沒有那種傾訴暢快的感覺。所以,歐洲心理師Ilse Sand提供幾個可以參考的點[1]:
• 他說的話比你說的話多
• 你盡量採取被動的姿態[2],偶而採取主動
• 他出現了一些情緒,例如哭泣、眼眶紅
• 兩個人一起找到了「個人守則」(例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等),知道是什麼限制了他的行動。
如果你們談話的過程當中,非常厲害的進展到了第四點,那麼你可以陪他一起制定新的守則(例如,不是每一個人長大之後都需要結婚),或者是問自己為什麼要繼續遵守這個守則(為什麼長大之後一定要結婚呢?這是誰規定的?)[3],甚至違反這個守則,都違反幾次之後就不怕了。
把焦點拉回兩人之間
當然,如果你已經很擅長聽別人說話,有一些進階的技巧,其中一個神秘的方法叫做空椅法>[4]=。操作起來的話會需要一些專業的訓練,不過,如果只是轉換人稱,會相對容易許多,書裡面提到一個方法,就是把「談論某件事情」變成「對談」:
1.你的朋友A說:「我的男友駱駱忘記我的生日,他從來都沒有記得過,我很怕他根本就覺得我不重要。」
2.你可以邀請A想像駱駱就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對椅子說話:「你忘記我的生日,很怕你對我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3.兩張椅子也可以是內在的兩個自己的聲音,有些時候講一講可能會更困惑,但幾天之後就會變得比較晴朗
4.「如果你把現在跟我說的話跟對方說,你會怎麼講?」這句話超級實用的,因為我沒有很多的時候,抱怨是浪費在「講往事」上面,聊天聊了一陣子之後,他還是在原地打轉。上面這個問句,或許可以把兩個人帶到另外一個新的起點。
5.你可以把談話的焦點從他和某人的關係,聚焦在他現在和你的關係上面,此時此刻的對談,他的感覺是什麼。
當然,有些時候我們並沒有要幫對方解決問題或者是認為對方的情緒,只是嘮嗑一陣,或許就不需要這麼認真。儘管如此,有的人還是會在聊天過後回家覺得懊悔、不確定自己表現好不好,那該怎麼辦呢?
聊天後的4個自我覺察
很多時候,要求你「不要去想」是你反而會越去想,所以與其抑制自己的想法[4],不如用比較有建設性的方法來思考。Ilse Sand在書裡面提供了幾個自我反省的問題[1](p.127-128)
1.我在選擇自己想要說什麼的時候,心中的考量是什麼?
2.我喜歡那時候發生的事嗎?
3.我剛剛和他交談的內容,是讓我更靠近自己,還是讓我更疏遠自己?
4.我希望對方如何看待我?
你可以試著在紙上面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 ,並且想一想你有沒有在對方面前做「真實的自己」。如果你因為之前有這個練習覺得有點焦慮,或者是因為對方是很重要的人,所以每次要跟他見面聊天都覺得有點緊張,那麼下面的方法也可以提供你參考!
減緩焦慮的4個方法
有的時候我們擔心害怕的並不是某件事情,而是擔心害怕「焦慮」這個狀況會發生,簡單說就是擔心的擔心。那該怎麼辦呢?Ilse Sand提供的方法如下:
1. 深呼吸,起來走動一下,注意力放在身體上面,減少焦慮感。
2.把焦慮感化成一個具體的東西,請他們想像跟椅子上的那個焦慮感對話
3.想像最糟的情景(p.141-142)
• 你所能想像的最糟的情況是什麼?
• 這種情況會維持多久?
• 你會怎麼辦?
• 你覺得自己熬得過去嗎?
• 要是最糟的情況發生了,你覺得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好處嗎?
4.設定B計劃,就可以從「如果A計劃失敗」的焦慮當中解脫出來
總而言之,請記得一件事情:當你很焦慮的時候你不但沒有辦法幫到對方的忙,還有可能反過頭來需要對方來照顧你的情緒。其實,有些時候你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太重了,甚至也把「對方的責任」也搶過來了,這時候你真正該做的是:先照顧自己。
倘若你是一個容易想太多、很在乎別人的情緒和看法的人,Ilse Sand認為下面五個方法可以協助你更好的照顧自己。
1.記得保持距離,可能是眼神或者是肢體的距離,照顧自己也很重要
2.讓自己休息,不要談話太多個小時
3.與其幫做決定或者是給予建議,不如協助當事人重新看待這個問題
4.練習忍受接納自己的罪惡感。
5.把當事人的責任還給他,把「我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他變好」改寫成「他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他變好」
在幫助、聆聽朋友的過程當中,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不用當他一整片的海洋,我只需要當他在沙漠當中的那一滴水就好了。最後我想說,有些時候極力試著去幫助別人的人,才是最缺乏呵護的人:你能不能像你在乎別人一樣,好好在乎你自己?
從今天起,試著用你關心別人的方式的10%來關心你自己,或許你就會發現,不但對自己更有自信一些,也因為這樣的自信,讓你和朋友的相處更自在一些。
延伸閱讀
[1]Sand, I.(2018)。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鈍感世界中,給高敏感族的人際關係指南!暢銷話題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行動篇!(Tools for Helpful Souls)(梁若瑜譯)。台灣:平安文化。
[2]陳志恆(2017)。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台灣:圓神。
[3]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灣:時報文化。
[4]Sharf, R. S.(2013)。 完形治療:一種體驗式的治療 (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與林延叡 譯)。載於 諮商與心理治療。(第 2 版,頁 227-268)。 台北: 心理出版。
[5]Sand, I.、Svanholmer, E.(2017)。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How to Create a Happy Life(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台灣:三采文化。
[4]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想看更多「人際相處的秘訣」,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如何讓你在乎的他感受到「你懂他」?諮商心理師:透過同理心「2 類型 4 層次」創造親密關係
【這些話真的能安慰到沮喪的人嗎?】諮商心理師分享:5 種我們可能會犯的「無效安慰」
【總在人際中感到挫敗?】吳姵瑩心理師: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就會因為人際關係焦慮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就是沒辦法不去想、不在乎?自己,才是你要好好在乎的。〉;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