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原本計畫要出國留學,卻碰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原本計劃要和那個人步入婚姻,卻意外發現對方有了小三;原本計劃要做這份工作做一輩子,卻發現這產業因為科技發展已一蹶不振。

我們都強調專心致志,堅定不移的美德,但這美德有時卻是個枷鎖,讓我們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意外束手無策,因為這世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什麼事都會變。如果我們缺乏「彈性」,就會因為事情不如意,而陷入憂鬱、焦慮或埋怨之中。

要練習彈性,快速從挫折中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必須先了解以下三種「 B 計畫哲學」,也許你最終還會發現,Plan B 的結果比 Plan A 的結果更好。

1.我們有能力不受制於他人和命運

原本的計劃被打亂了,我們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怨天尤人」,因為抱怨或指責別人,是最快可以宣洩情緒的方式。也許兒時或年輕時我們曾經歷過手足無措的時刻,我們受到他人的傷害,或者被無情的命運搧了一巴掌,卻無能為力,抱怨變成我們唯一會做的事,然而,抱怨卻往往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現在的你比以前更懂事、更有資源,比以前更有能力透過行動去改變很多事,要記住你還有很多選擇。

2.檢視不理性的思考模式

很多時候 Plan A 被迫暫停,並不會對生活產生無以應對的破壞性影響,簡單來說,不會因此「完蛋了。」

心理學家 Beck 提出了幾種會引發我們焦慮、憂鬱等情緒的「認知扭曲」,其中一種就是「災難化思考」,我們無限放大事情的嚴重性,因而產生巨大的恐懼。

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E. P. Seligman)也發現,阻礙人從挫折中恢復的有這三種思維,簡稱「三 P」:

(1) 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忽略不可控因素。
(2) 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整個人生都會受到影響。
(3) 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壞事會一直持續下去。

試著多鍛鍊大腦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區,在感性席捲自己時想想這些問題:「這件事不能做,真的就沒有其他選項嗎?」「客觀來講,這件事真的這麼嚴重嗎?有沒有誇大的成分?」多多用理性與自己對話,我們驚慌的情緒會舒緩許多。

3.別小看自己的適應力

我們天生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如果沒有,在惡劣的環境中生物應該會全數滅絕,而不會演化成現今的模樣。只要能持續學習、持續嘗試一下新的出路,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參考資料:
1.《The School of Life》:There is Always a Plan B
2.《PsychCentral》:15 Common Cognitive Distortion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