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VO》導讀: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在每一科的最後一堂課,任課教授會對著台下的學生,說一段文憑也給不了的人生智慧。

哈佛商學院孔安教授告訴學生:「你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人,才是真實而且完整的『人』。」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戴西‧魏德蔓

父親跟我同行,也是個學者。他在哲學系當教授,是位滿腹經綸、一絲不苟的嚴師,常督促學生「仔細、深入、有系統地」思考並追問跟自身和世界有關的大問題,不管在教室裡外,總能展現無窮活力。從小到大,我一直認為他才智過人,許多事都難不倒他。

去年夏天,父親意外辭世。一天傍晚,他正坐在廚房餐桌旁閱讀《紐約時報》,忽然心臟衰竭陷入昏迷,三天以後就斷了氣。

我深愛父親,他在很多方面,包括他的價值理念、處世技巧、工作資歷,甚至運動耐力等都是我最佳的學習典範,所以他撒手人寰這件事,始終是我最大的遺憾,也常讓我想起他的為人和經歷、死亡和自我的問題。每次面對這些過去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總有一股直搗心扉的沉痛感。

失去父親換來的獲得

父親的死也賜給了我一些禮物,例如重新體察人生在世究竟能夠擁有哪些東西。並且學到另外一件事:揚棄過去的心態,從更完整的角度來看他這個人。

父親走了以後,我想要、也需要將我所有生活經歷,包括我和父親之間的談話、書信、相處時刻,以及好好壞壞的印象等拼湊起來鋪陳在腦海裡,再將父親一生的照片全部攤在桌上。

當我注視著一幕幕父親的身影,一個更真實、更長遠的父親形象也隨之浮現。我看到他的優點及成就,也能接受他的缺點和失敗。他有豐富的學養和教學熱誠,也有自我懷疑和粗魯嚴厲的時刻,洋溢生命活力的他偶爾還會憤世嫉俗。於是,我終於了解摯愛的父親,對他的愛也將永不止息。他是個既複雜又聰明也有缺陷的人。

這次探索經驗深深影響了我,除了讓我不再覺得父親難以理解,還刺激我以同樣一套方法嘗試觀察別人和自我,儘量同時運用多重角度去思考事情,既能看到某些正面的特質與成就,也能看到人生的缺陷、弱點和陰暗面,以及於介於兩者間的一切。

成功不只有一種定義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般人只接受一種成功定義,也就是根據某個特定成就,不管是指金錢報酬、權力、名氣、美貌,或這些項目的總合來定義成功,甚少窺知成功人士日常生活裡的幽暗面,也看不到成敗之間的灰色地帶。反正人不是富過頭就是窮到底,對吧?這大概就是生存的法則,我們不正是因為這樣才要追求成功的嗎?

我們都傾向用二分法來看事情:不成功就是失敗,也習慣把聲名顯赫的人物,尤其是商界人士,看成鍥而不捨、堅持到底的成功者,這種看法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人有優點,就有缺點

然而,更嚴重的問題,還是我們把同樣的期望也放在自己身上。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永遠都要雄踞山頭」的想法主導了一切,非要努力達到這個難度高且誘惑人的標準不可。一旦無法如願——這是你我必然要面臨的情況、犯了錯誤或遭遇失敗,我們就會產生極大的羞恥感,覺得自己很無能,對自己的想法也從雲端跌入地獄,就像大家面對某個「墮落」公司的觀感。

這些感受都起因於我們無法實現被大眾視為神話的成功觀念,也會對我們產生腐蝕作用,壓榨、耗損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很難用比較務實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不能勇往直前迎接我們的生活及事業。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可能一無是處。

我們愈是探究別人的生活,愈能了解現實生活的複雜,無論那種生活乍看之下有多完美。人有優點例如我父親的聰明才智,就有弱點例如我父親的膽怯內向,一個人的短處和長處也是同時並存的,彷彿親密的鄰居。只要抽空閱讀成功人士,如政治家、極地探險家、執行長據實以告的自傳,就會發現他們常在某些段落甚至整個章節描述自己的弱點和挫折,例如大選落敗、婚姻決裂、談判破局的故事。

拼湊完整而真實的自我面貌

所以我建議各位幫自己算個總帳,練習評量自己的長、短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因為羞恥心作祟而覺得自己無能。忘掉理想中那個膚色健康、聲音爽朗、個性堅毅、收入豐厚、成就非凡、極度完美的人,學著用字典裡的「完美」定義來看自己和別人。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把書放入購物車中,會立即轉換成專屬優惠價)

這裡買

延伸閱讀

【你喜歡你自己嗎?】成功學大師:清楚「理想自我」的人,會吸引同頻率的人事到生命中

「成功,不必燃燒殆盡。」《哈芬登郵報》創辦人分享她人生最深刻的失敗、最值得的投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