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行動前適當「計劃」是件好事,然而一但被「完美計劃」的理想絆住腳,成功反而會離自己越來越遠。日本經營顧問金川顯教認為:「從計畫開始做起,要做到天荒地老才能看到成果。」不如從「iOIF」的微投入開始,彈性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做出成果。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日本經營顧問、作家 金川顯教
翻開商業書籍和自我啟發的書籍,經常可見「PDCA」這個字。「PDCA」是由四個單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分別指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透過反覆執行這四個動作來達到目標。
日本人非常熱衷於PDCA。因此他們做什麼事都喜歡先擬定「計畫」。
然而,「計畫」根本是浪費時間。因為愈喜歡計畫的人,為了做好充分準備,愈只會一直投入,例如「學習」、「看書」、「聽講座」等,到最後通常無法進入產出的階段。他們止步於計畫,且一旦計畫延遲,就永遠都無法做出成果。
很多重視投入的「投入主義者」,都是完美主義者,因此他們非達到百分之百的投入不可,才肯進入產出的階段。這種人往往具有下列傾向:
.擬好計畫,卻遲遲無法執行。
.想減肥,卻只會一直看減肥書。
.立志創業,卻三年後才創辦公司。
從計畫開始做起,要做到天荒地老才能看到成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投入為優先,就會浪費太多時間。
如果我開車時想使用導航系統,我會先發動引擎,往目的地方向行駛之後,等紅綠燈時再輸入住址。因為先出發的話,比花時間準備一堆的速度快多了。當別人還在輸入住址,慢慢準備時,我早就已經出發了。打帶跑。無論做任何事,這樣的想法都很重要。
「逐步修正做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以「(投入)、產出、投入、回饋=(iOIF)」這四個步驟來思考工作非常重要。
剛開始先進行最低限度的投入(因此我以小寫字母「i」來表示微投入),即可立刻展開產出。之後邊做邊學習不足的知識,最後重新檢討作法,回饋給自己,這就是這套思考的程序。
在我的公司,我們將新進人員訓練部門改名為「產出課」。我們不從投入開始進行新人教育,而是直接將工作交給新人做。並由產出課確認產出的方向是否正確,進行方向修正。
日本人就像「貫徹始終」這句話一樣,一旦下定決心就會做到底。然而,這樣的性格會加劇「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進行產出」的難度。日本人一旦決定了,就信守不渝。因此,他們習慣先擬定縝密的計畫。這也是導致日本人難以勇往直前的原因。
我這個人懂得適時改變決定,面臨該改變的時候,絕對不會猶豫。因為如果想做出成績,就必須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很多人和公司儘管質疑「這樣做好像錯了」、「另一個作法似乎才是對的」,卻礙於「但起初的決定是那樣」,所以依然堅持往錯誤的方向走。這樣的堅持毫無意義。
有彈性地調整作法,成功才能手到擒來。因此無論做任何事,都應該「做了再說」。嘗試過後,發現做錯了或不順利的話,再補充不足的知識,換個方向即可。
很多日本人萬分小心謹慎,過石橋時,連邊走邊敲地確認安全也不敢過。但如果不一邊過橋一邊造橋,就永遠無法抵達對岸。
編註:日本有句諺語「敲叩後才渡石橋」(石橋を叩いて渡る),意思是,即使是行經看起來很堅固的石橋,也要邊走邊敲確認安全才敢通過,意指過度小心謹慎。
成果豐碩的人,都是從 OUTPUT 開始做起
《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用1% 投入做到99.9%產出,徹底翻轉工作與人生》
想看更多「職場人生」,快來追蹤 VidaOrange 生活報橘
延伸閱讀
【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美國媒體 CEO 法蘭・豪瑟:建立「低調的自信」,做出重要的決策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用1% 投入做到99.9%產出,徹底翻轉工作與人生》,由 新樂園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