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
《VO》導讀:
孩子到了幼稚園、小學仍不時「尿床」,到底該不該去看醫生呢?雖然尿床會隨著年齡增長漸漸改善,但泌尿科醫師鄒頡龍說,若孩子有半夜打呼、排尿疼痛等特殊生理狀況,或者尿床已造成「心理影響」,就可考慮接受治療。
尿床是困擾孩子已久的惡夢嗎?洗被單洗到手軟的你,不妨看看醫師怎麼說。
(責任編輯:謝宜臻)
文/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教育部部定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泌尿部主治醫師 鄒頡龍
Q:我的兒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但是還會尿床,他不願意包尿布,說這麼大了還要包尿布太丟臉,而且不是天天尿床。但是一個星期還是會有幾次會把床單弄濕⋯⋯光是洗被單就讓我發狂!真是傷腦筋⋯⋯
A:尿床,是指夜間睡眠中排尿,弄濕衣服甚至床單。這是許多孩子的惡夢,甚至成為家長的惡夢。
尿床長大自己就會好?
尿床(夜間遺尿)在醫學上的定義為:超過5歲以上仍有發生於睡眠中的尿失禁。尿床在兒童是很常見的,根據統計,大約7%的男生和3%的女孩5歲時還會尿床。但是到10歲,只有3%男孩和2%女孩有此問題。大部分尿床隨著年紀漸長而改善,到了18歲,大約只有1%。
所以孩子尿床,先不要太擔心,也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何時該帶孩子去接受治療呢?
治療的時機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若有以下情形則可考慮接受治療:
・ 如果孩子已經7歲了仍持續尿床,或大於5歲的兒童因尿床造成社交退縮、自尊心降低。
・ 如果原本已經好幾個月以上沒有尿床,一段時間後再度發生。
・ 除了尿床之外,同時還有排尿疼痛的症狀,小便的顏色變成紅色或是粉紅色(可能血尿)。
・ 夜間打呼(需注意「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可能性)。
・ 經常口渴需要喝大量開水(需注意「糖尿病」的可能性)。
造成尿床的原因
・ 膀胱容量比較小: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孩子的膀胱容量較小。
・ 不知道膀胱已經滿了:有可能因為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或睡得太熟,即使膀胱已經滿了,在睡夢中的孩子無法察覺,發生反射性的尿床。
・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入睡之後腦下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腎臟製造尿液減少,可以安心入睡而不用起床上廁所。有些孩子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導致夜間尿量變多。
・ 泌尿道感染:感染造成膀胱泌尿上皮神經改變,會有尿急、頻尿症狀,也可能出現尿床。因此如果發現孩子有反覆發生的尿床,尿液的顏色改變,出現血尿,應盡速就醫。
・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影響睡眠,而且夜間尿液增加,出現尿床。這些孩子睡覺時可能打呼,而且白天經常昏昏欲睡。
・糖尿病:尿床可能是糖尿病的臨床表徵,經常會有口渴、疲倦、以及體重減輕。
・便秘:由於控制大便與小便的肌肉十分相近,慢性便秘可能導致括約肌功能產生變化,導致尿床。
可以不治療嗎?
既然尿床對健康沒有影響,如果不治療,持續包尿布有沒有關係?
尿床確實不會對健康造成立即的威脅,但是對於孩子的心理可能產生影響。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和別的小朋友聊天的時候,發現只有自己會尿床,會覺得很丟臉。尤其可能受到父母的責罵,家人還要幫忙洗被單床墊,孩子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產生自責甚至罪惡感,或產生焦慮沮喪的情緒。
影響同儕的互動。較大的孩子可能有參加夏令營或是過夜的同學活動,害怕尿床,或是需要包尿布會讓孩子裹足不前。
在門診曾經有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女孩,由媽媽陪同看診。女孩已經長得亭亭玉立,但是非常害羞。媽媽說,女孩一直有尿床的困擾,但是不願意看醫師。最近參加小學三天兩夜的畢業旅行,需要在外過夜,旅行出發前就很焦慮,結果真的尿床了,又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弄得很尷尬。媽媽說,因為尿床讓女孩很沒有自信,經過這次畢業旅行,心情更是難過。我告訴小女孩和媽媽,尿床是一個生理現象,千萬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且尿床是可以治療的,千萬不要耿耿於懷,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尿床如何治療?
治療尿床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可能感到壓力和挫折,但是要讓孩子知道:弄溼被單不是他的錯,也建議家長不要因為尿床而處罰孩子。治療的方式如下:
❶ 排除其他相關疾病
醫師會為孩子做身體理學及尿液等相關檢查,了解是否有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如果發現有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便秘等,應優先治療這些引發尿床的疾病。
❷ 生活型態改變
・ 從傍晚開始減少喝水,減少含水分食物(例如水果)的攝取,晚餐的時候不要喝湯。
・ 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些飲料可能有利尿作用,也可能刺激膀胱收縮,更容易引發尿床。
・ 睡前確實解尿。
・ 鼓勵並且告訴孩子,半夜睡夢中如果想尿尿,不要害怕,也千萬不要憋尿,可以自己上廁所。如果孩子怕黑,不妨留一盞小燈。
❸ 尿床鬧鐘
這是一個連結在「尿濕感應器」的鬧鐘,感應器置於孩子的睡衣或是床墊上,一旦偵測到尿床了,就會發出鬧鈴聲。理論上這樣的設計是將尿床的孩子驚醒,起床上廁所,但是臨床的經驗是:往往孩子還是繼續熟睡,反而是父親和母親起床搖醒孩子更換清洗內褲與被單。
尿床鬧鐘的設計有一個好處:「找到尿床時間點」。例如:孩子固定晚上10點上床睡覺,半夜2點發生尿床,如果能提早在「尿床點」之前(例如1點30分)叫醒孩子上廁所,一旦成為生物時鐘,就能大幅改善尿床問題。
使用尿床鬧鐘最大的好處是幾乎沒有副作用。但訓練的過程是辛苦的,往往需要數個月的訓練才能看出成效。
❹ 藥物治療
如果行為治療和尿床鬧鐘效果都不理想,而尿床讓孩子身心感到困擾,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包括:
・ 抗利尿激素(desmopresin, DDAVP)
透過抗利尿激素的調節,能減少夜間尿量,改善尿床症狀。服用此種藥物的同時,要同時減少入睡前的水分攝取,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同時需注意藥物可能會改變體內電解質濃度,可能發生低血鈉情形,要隨時監控。通常建議5歲以上的孩童可以使用口服的抗利尿激素的錠劑。
・ 放鬆膀胱的藥物
使用排尿日記,如果發現小朋友的膀胱容量比較小,可以使用抗膽鹼藥物(例如:Oxybutynin)來放鬆膀胱。
❺ 合併治療
兒童尿床有時候需要合併多種方式治療,例如行為治療、尿床鬧鐘並加上不同的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藥物本身並不能夠「治療」尿床,往往在停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尿床的困擾又再出現。但是尿床經常在到達一定年齡之後會改善或消失,因此可以將藥物視為一種輔助方式,讓小朋友減少尿床帶來的困窘。
鄒醫師小叮嚀
絕大多數尿床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會逐漸改善。如果孩子已經7歲了仍持續尿床,或是尿床已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困擾,可以考慮接受治療。要讓孩子知道:弄溼被單不是他的錯,也建議家長不要因為尿床而處罰孩子。
有些尿床是身體其他疾病所造成,例如:泌尿道感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需要醫師進一步診察。
治療需配合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家長的耐心,鼓勵與陪伴都是非常重要的。
泌尿健康攸關一生
延伸閱讀
【總為工作憋尿?】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憋尿對身體可能有「4 個負面」影響,不只「泌尿道感染」
【哪種飲料最能補充身體的水分?】CNN 報導:最強補水飲料不是純水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請教鄒醫師,女性必知的24個婦女泌尿問題 【圖解】泌尿道感染、頻尿、膀胱發炎、尿失禁、骨盆底器官脫垂等診斷與治療》,由 原水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