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如果你的未來已是命中註定,你會選擇接受,還是奮力改變命運?
我們抱怨著自己所想像的「未來」,卻又不做任何嘗試和努力,最後只會變的怨天尤人。有時候,一點點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翻轉命運的可能。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亞瑟
生活在凡事看結果的年代,人們都用結果來評價一件事的成敗,或一個人的好壞,導致很多人養成只看結果的心態,也是無可厚非的。
基於這種「以結果來決定是否值得投入」的心情,很多人都會在關係初期,就先替一段關係定了生死——如果不會結婚,就沒有開始的必要、我父母不會同意這段關係,那就不要浪費心力、對方最後都會離開,那根本就不用多做接觸⋯⋯等等,即使一段關係根本還沒開始,我們就擅自認定最後關係必然會走向某個局面。
但到底有誰能保證,事情最後一定會如何呢?即使遇到了一個想結婚的人,難道就能保證他一定會跟你結婚嗎?或是遇到一個父母會喜歡的對象,難道你就能確保關係從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如果所有事情都能這麼順利,這世界上大概就不會有「意外」這個詞的出現了。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是因為人類根本沒有能耐,去精準預測每件事情的發生,以及事情的走向。
讓事情有所不同的,是改變
這樣說吧,十年前的你,能夠想像十年後的自己會是現在這樣嗎?或許十年前你認為自己未來會是個社會菁英、中堅份子,那十年後的你,真的是如此嗎?有些人小時候認為自己永遠不會變成討厭的大人,但長大後卻不斷在做那些討厭大人的事,這難道是過去的自己能夠料到的嗎?
五年前,我根本沒辦法想像未來的我,會過著每天寫文章、開課的生活,我一直以為自己會一輩子當個社畜,然後成為一個工作狂,誰知道我現在會每天躺在床上不動,然後還有辦法活下去?
沒有任何一個未來會在你判斷的此刻被決定,除非你主動願意讓它走上這條路,並為此付出代價。
還記得我以前有個朋友,他和他老婆一開始交往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都不想結婚,但相處到最後,他們兩個突然就都願意跟對方結婚了,這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所以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所判斷的結果一定會出現在未來,那這個想法也未免太狂妄了些。沒有人能保證未來會怎麼發展,那些我們認為的結果,都只是我們依據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在現有的資訊底下作出的推斷,不代表事情就一定會是如此。
而會讓事情有所不同的、整個事件中的不確定因素,則是改變——如果沒有人改變、沒有事情改變,那麼事情的確有可能如我們所想的發展,但如果其中有任何人事物改變了,那就非常有可能超出我們的預期。
而在關係裡,我們唯一能預估可能出現改變的,就是自己。
改變未來的軌跡,從當下的抉擇開始
我以前有個習慣,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那就是「先判斷有沒有未來,如果沒未來、沒結果,那就不需要去做了」,在我的概念裡,這是節省時間的方法。
這個概念幫我省了很多時間,但也讓我扼殺了很多機會,因為我並沒有想過,我可以為了這個我想要的未來,付出多大的努力,並且改變它。
我將未來視為一個不可變的現象,我認為未來是「發生」或是「降臨」在我頭上的,我只能被動的等待一個結局的出現,在這個世界裡,我只能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靜靜的看著一切發生。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選擇等這件事「發生」或是將它「消滅」。
許多想要預防某些狀況發生的人,都是秉持著「消滅」的概念,因為他們不知道從現在到發生之間,除了消滅可能性以外,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這是一種全有全無的概念——不是等死就是讓它先死。但我們忽略了中間還有非常非常多的過程,在我們完全經歷了這些過程之後,那些想像才會具體化的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既然有過程,就表示中間有轉圜的餘地,它必然存在著讓我們去將之改變的空間,而距離實現的時間越長,空間也就越大。
我在國二的時候,成績很差,如果當時直接去考基測,大概會上個私立高中,連公立高職都摸不上邊,更別提什麼升學學校了。但在我開始想要努力唸書,到正式考試中間,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認真讀書。雖然最後我仍然沒有考上升學高中,但我的成績有了非常大幅的提升,所以最後我去了一間,以我國二的成績絕對上不了的學校。
如果我在一開始就想著:「哎呀,反正我一定考不上啦!不用努力了。」那我就真的不可能考上。但當我抱著:「我很想考上,所以我要努力試試看」的心情去面對時,事情開始有了改變,而我也離開了原本的軌道。
小改變的累積,也能帶來大力量
判斷未來或認定未來,是一個非常宿命論的想法,它完全忽視了人類在其中的可能性。宿命論會讓人絕望,就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改變什麼,一旦我們認定結果必然是如何,那就連嘗試的勇氣都消失了,既然失去了努力的勇氣,自然就會走向那個結果。
如果是完全願意臣服於宿命、對於每個命運的發生逆來順受,那也就罷了。壞就壞在,大部分的人根本不願意接受那些「宿命式」的結果,但他們又忽視自己的能力,而不做任何嘗試和努力,到最後,他們變得只能怨天尤人,認為整個世界都對不起自己、自己是命運洪流下的受害者。
這又何必呢?如果你真的不喜歡一個結果,那為什麼不去試呢?如果你連試的勇氣都沒有,那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連試都不試就放棄,那又憑什麼認為命運總是無情的降臨到自己身上呢?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呢?
很多發生到我們身上的事,我們無法決定,但如何面對那些發生的事,絕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沒帶雨傘出門,碰上下大雨,你可以決定要去買傘、坐在路邊躲雨、坐計程車回家、站在路中間淋雨⋯⋯,不管你做哪個決定,你都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即使你根本沒料到今天會下雨。
同理,人生中的衰事發生,就跟突如其來的大雨一樣,就算你沒有做任何的事前準備,你也可以在當下馬上思考自己該如何是好,而不是把這當作一個藉口,然後讓自己任由命運擺佈。
當你每努力做了一個小改變,你的未來就會產生小小的變化,當你的改變累積到一個足夠龐大的程度,你的未來就會出現一個可以明顯看到的變化,而這就是所謂的「改變自己的人生」。
延伸閱讀
【我該做自己,還是迎合別人?】情感講師:別陷入「對立的假象」,關鍵是找到自己的「中間點」
【總是配合別人,直到看不見自己】斜槓青年周信佐:當生活不再以自己為重心,這叫做「配合癌」
【在親密關係中任性地放肆】心理學解釋:為什麼我們總把最壞的脾氣給了最親愛的人?
(本文經合作夥伴 AWE 情感工作室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過程改變結果,未來是每個結果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