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Unsplash

《VO》導讀:

當你需要幫忙的時候,通訊錄翻了好幾遍卻沒有一個可以撥出去的號碼嗎?為什麼明明都是「朋友」,卻不願意在危急的時候為你兩肋插刀?朋友不需要多,擁有一段可靠的社交關係,一個用得動的人脈就足夠了。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企業培訓師 朱鴻霏

用得動的才是人脈

許多人常把「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敵人少堵牆」這句話掛在嘴邊,認為朋友越多,出路越多;而認識高端人士,就自詡有了高端人脈。阿瑤就是這樣,她的微信列表有七百多個好友,親友、同學、同事、鄰居,就連送外賣的小哥她都加了微信。但是,她跟九十%的微信好友都不常聯繫,有的好友甚至加了兩、三年都沒說過一句話。每次朋友勸阿瑤清理一下朋友圈,她就用一副過來人的表情說:「哎,你們不知道,A學的是美術,萬一哪天我需要找人學畫畫呢?B在醫院當護士長,要是誰生病了,不是能幫著掛個號嗎?C的表哥是當紅小鮮肉的助理,要簽名多方便呀。」

總之,她留著這些聯繫方式,就是盤算著將來某一天他們能幫到自己。可誰也不是傻瓜,如果你不能給對方帶來利益,人家憑什麼被你白白利用呢?

所謂「人脈」不是指你認識多少人,而是能用得上且用得動幾個朋友

就拿阿瑤來說吧,前段時間,她和同事小米在茶水間聊明星八卦,小米說自己的偶像是張××,她接話道:「啊,你是他的粉絲呀!我朋友是他的助理,我幫你要一張他的簽名吧。」小米聽了特別高興,下班還特意請她喝咖啡。晚上,阿瑤就給C發微信,說想讓他表哥幫自己要一張張××的簽名照。幾分鐘後,C回覆說:「哦,我們兩家只是表親,這麼點小事就別麻煩人家了。」阿瑤又發了幾條消息,無非是想讓C幫幫忙,可C再也沒回覆她。最後,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她從網上花五千元從另一位粉絲那兒買了一張簽名照送給了小米。

那段時間,小米和阿瑤走得特別近,逛街、看電影、喝咖啡,參加什麼活動都在一起。當時,阿瑤覺得這錢花得特別值!幾個月後,阿瑤跳槽了。自從她離職以後,小米就不怎麼跟她聯繫了。有一回,她房租到期打算搬家,給小米打電話,誰知小米卻在電話裡推三阻四,根本不願意來幫忙。

阿瑤再翻閱微信列表,發現能叫得動的朋友就兩個。那一刻,她覺得自己保留那麼多微信好友是件特別愚蠢的事。像阿瑤一樣注重交際的人不在少數,利用校園、公司等平臺建立的「人脈」,一旦離開那些平臺,她和對方的互利價值就土崩瓦解,自然,她也變成一個無關緊要的人了。

不少人都積極鑽營人際關係,千方百計地想從別人身上討到好處,認為廣泛交友是在積累人脈,並將人脈的作用誇大到無以復加。殊不知,你積累的根本不是人脈,而是通信錄

社交蒸發冷卻效應可以總結如下:最想認識別人的人,往往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最想約會女神的人,往往是女神最不想約會的人;最想說話的人,別人往往最不想聽他說話。

所以說,認識≠人脈,能夠實現互惠的社交才是人脈。人脈需要經營和互惠,那些虛無縹緲的人際關係於你而言沒有任何價值,擁有一段可靠的社交關係、一個用得動的人脈就足夠了。

真正的社交是給予多過索取

很多人的社交目的是為了有個好人緣,以便讓別人在關鍵時刻拉自己一把。實際情況是,你的身邊大多都是點頭之交,平時見面寒暄一下,如果你向他提出什麼要求,八成他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你。回憶一下你和他人的交往,你會發現,朋友和點頭之交最明顯的分界線,就是你們聯繫的管道和頻率。比如,你經常跟朋友逛街、吃飯,到彼此家中做客,而和點頭之交的交往則是通過社交軟體。想要保證社交對象的品質,就要學會控制朋友圈,不能把認識的人都囊括到裡面來。如果你們在某個層面無法實現互利共贏,那麼,你們的交往就是分散精力、徒增煩惱的無效社交

自從微商(電子商務模式)這個職業火了以後,不少人前赴後繼,投身朋友圈做銷售事業。笑笑也想分一杯羹,從熟人那裡拿了一萬多元的減肥產品,成為某品牌的高級代理。熟人跟她說,先通過附近的人、各個社交平臺加好友,然後再把她拉到一個微商培訓群,會有銷售老師教她如何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笑笑心想:「擴展好友這事也太簡單了,只要我跟朋友們說一聲,讓他們的朋友、同學都加我就行啦!」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朋友一個個都答應得挺痛快,可等了半天就是沒人加她。過了幾個小時,笑笑忍不住了,跟一個朋友說:「我之前聽你說,你姐一直想減肥,你把她的微信號給我,我給她介紹一下我代理的產品。」幾分鐘後,朋友回覆說:「嗯,剛才我問我姐了,她打算辦健身卡,運動減肥。」笑笑不死心地說:「哎呀,運動減肥太慢啦,萬一堅持不下來健身卡就白辦了。你跟你姐說一聲,先了解了解嘛,我代理的產品也不貴,一千多元一個療程,一周就見效。」朋友發了個笑臉的表情,答應會跟她姐說。兩分鐘後又回覆笑笑,說她姐就想運動減肥,不打算吃減肥藥。

折騰了三、四天,笑笑才加了三十幾個人。她在微信上跟我吐槽:「這幫朋友真是白交了,讓他們幫我推銷一下產品都推三阻四的。」我敷衍著跟她聊了一會兒,找藉口結束了對話。

其實,如果笑笑找我幫這個忙,我也不會幫。市場上的減肥藥大多都有副作用,而且這兩年關於減肥藥的負面新聞也有不少,萬一笑笑代理的減肥藥沒有效果,甚至會吃壞身體,那不是坑害朋友嗎?幫她宣傳,對其他人來說,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雙贏才是社交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紐帶

基斯‧法拉奇在《別獨自用餐》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真正的社交是使別人更成功,是努力讓給予大於索取。如果你不斷地向別人索取好處,而無法給對方帶來利益,那麼結果就會像大熊一樣。

前段時間,大熊去一家汽車保險公司上班。總經理說,一個月達到三個單子的業績,就能升任主管。大熊心想,我可以先找幾個熟人買車險,這樣我就能當上主管了,待遇也會有所提高。過了三個月,大熊辭職了。我問他:「公司待遇不是挺好的嗎,怎麼不幹了呢?」大熊告訴我,原來只有每個月業績都達標才能被提拔當主管,他就第一個月業績達標了,後面兩個月裡連一份車險都沒有賣出去。

「想想也是,要是賣出幾份車險就能當主管,那公司大多職員都是主管了。可是,我也沒那麼多朋友需要買車險,向陌生人推銷車險接二連三遭到拒絕,所以就辭了。」大熊無奈地說。之前購買大熊推銷車險的朋友,是因為他們本身就需要買車險,而且大熊還能給他們一些優惠,所以願意購買。但是,其他朋友並沒有買車險的需求,又怎麼會花錢買人情呢?

回顧以往的社交經歷,你會發現,越是要好的朋友,你們之間互助的事就越多。比如,你搬家時會請好友來幫忙,好友遇到麻煩時也會向你求助。

正如《別獨自用餐》中說的那樣: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所有的組織單位都在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自由人越來越多。他們也發現,只有與他們合作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人們越發清晰地意識到,在零和遊戲中,雖然有一方獲取了所有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雙方都得不到好處。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社交的意義,採用「鴕鳥社交」的方式—他們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認為社交只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事實是,你能為他人創造價值,他人才會渴望與你接觸──雙贏才是社交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紐帶

除了經營社交
領導力也是重要的職場技能

VO x TO 聯手推出「好主管秘笈」
9 個 how-to 和 3 個 don’t do
讓你的領導之路不再心累

>> 立即下載「台灣中高階主管職場秘笈:向下管理」

別讓無效社交害了你:掌握人際交往心理學,擺脫以數量論社交的人生陷阱

這裡買

延伸閱讀

為什麼「當好人」卻沒有好人緣?心理學: 3 種「社交盲點」會讓人與人際魅力絕緣

【建立「深度對話」就能讓社交魅力飆升】溝通專家:「4 E 領導力」在職場、交友都能用

【談話風格決定你的魅力值】心理學:培養 5 種說話藝術讓你成為「人際磁鐵」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別讓無效社交害了你:掌握人際交往心理學,擺脫以數量論社交的人生陷阱》,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