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逛市集》。攝影:郭瑾燁、廖宣雅、林寬宏、白可心。

《VO》導讀:

在台北市中正區,有個每個月僅一次的小農市集——彎腰農夫市集,走過九個年頭,彎腰農夫市集成功地把各地小農、關心農業的草根組織與 NGO 團體,緊緊繫在一起。在這裡,每月一次的農集,也是一場溫柔堅毅、持續進行中的生活革命。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字/李濃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每個月的第三個週日,就會化身成宛如嘉年華的菜市場。古樸的紅磚建築,襯著一頂頂白色帳篷,攤位上陳列著各式各樣友善無毒的蔬果,以及充滿手感的工藝織物與日用品。小小廣場上,琳瑯滿目的樸實商品,伴隨著一旁垂掛的醒目標語——非核家園、農地農用、人地共生——這一天的博物館前院,是屬於農夫與消費者的場子。

已經運作九個年頭的彎腰市集,雖然一個月只有一次,卻總能在一方之地將台灣各地的小農、關心農業的草根組織與 NGO 團體匯聚起來,一邊販售友善無毒的農產品,一邊倡議土地環境議題。每年更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彎腰生活節」,結合土地音樂會、食農教育論壇、手作坊與產地小旅行等活動,將彎腰市集的核心關懷擴大發聲。

市集取名為「彎腰」,是因為這是農人辛勤耕耘的形象,也是一種向前人學習、向土地學習的謙卑態度。許多來到這裡的攤友都說,自己曾是「農業最熟悉的陌生人」,然而現在,他們都在務農的過程中,重拾與土地的緊密關係,感受到生命中的踏實與熱情。

農夫說故事,交個遠方的朋友

相較於其他市集,彎腰的內涵顯得更具議題性,但你若是停下腳步與攤友交流,會發現這些訴求,仍舊是回歸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溫暖情誼。「其實彎腰就像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是懷著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情,不只是賣東西給你。」花田厝的攤友游麗花說。

在這裡,比起買賣,更重視價值的傳遞;而比價值更重要的,則是人的感受。因此一個月一次的市集,總讓消費者引頸期盼,來現場除了買菜,更常常與攤友們交流近況。不少第一次來的顧客,聽著這些務農故事入了迷,就此成為農夫市集的死忠粉絲。

市集現場的食農講座,帶領民眾品嚐台灣咖啡的滋味。攝影:郭瑾燁、廖宣雅、林寬宏、白可心。

除了農夫,彎腰市集還有不少倡議與販售生活工藝品的攤位。例如苑裡掀海風,原是從反對大型風力發電機不當設置的環境抗爭開始,抗爭結束後年輕人不願就此轉身離開,而開始推廣苑裡傳統的藺草編織並協助友善小農推銷農產品。綠兔子工作室則有小啄木與 Miffy 夫妻手工製作的各種自然民具工藝品。

彎腰生活節,與農相遇的 N 種方法

你也許會好奇:如此倡議又如此溫柔的彎腰市集,是怎樣聚集在一起的?起初,一群關心台灣農業與環境的台大師生及一些民間團體,在台大蒲葵道上舉辦了第一屆的彎腰生活節,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特色活動,包括:演講、音樂會與市集,進一步將相關議題開展出去。往後,生活節陸續得到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等不同單位的支持,歷經多次的變革與遷徙,逐漸演變成現在每月舉辦一次的常態市集,以及一年一次的彎腰生活節。

2017 年彎腰生活節的彎腰土地音樂會。攝影:郭瑾燁、廖宣雅、林寬宏、白可心。

彎腰生活節在每年秋天舉行。活動當天,小小南門園區的廣場,聚集了農夫、農村工作者、作家、學者、律師、學生、藝術創作者⋯⋯在昏黃燈光下,台下觀眾專注聆聽著客家、閩南與原住民歌手,獻上來自土地的真摯歌聲。更有系列的電影放映、講座與工作坊等豐富活動,讓城裡的人們也能透過不同的方式與管道,有機會與土地及農業重新產生連結。

想去彎腰農夫市集

地點: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 1 號)

營業時間:每個月第三個週日 10:00-17:00

攤位數:20~30 攤

關鍵字:彎腰生活節、土地議題論壇

貼心小叮嚀:為響應環保,請多自備環保袋、環保餐具。

到小農市集玩耍吧

逛市集:全台農夫市集的綠色玩耍地圖

這裡買

延伸閱讀

【出發去看海吧】心理學研究:活得愜意的秘訣,把錢花在 5 種「長存快樂」的經驗上

「在這裡,你可以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台灣在地的新鮮好滋味。」走進台北水花園農夫市集

【每天都能來場腳踏車小旅行】舒緩焦慮、睡得更好…… 研究:為什麼騎腳踏車會「變快樂」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逛市集:全台農夫市集的綠色玩耍地圖》,由悅知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