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有兩種,其一是什麼事都拖延,其二是面對不想做的事時就拖延。好消息是,多數人都面臨後者的情況。」美國心理學家 Matthew James 說。遇到某些非做不可(例如工作責任),或是不具強迫性、但心裡明知很重要(例如培養運動習慣),許多人都有拖延症爆發的情況,使平常並不是懶散的人,面臨不想做的事時就是一點幹勁都沒有。Matthew James 解析了3 種可能的背後原因,並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點出幾項提示,能幫助我們在興致低落時重拾動力:

提示一:找出削弱動機的「限制性信念」

Matt James 指出:當人們明知自己必須做些什麼,卻又感到強烈抗拒時,背後通常有一些無意識的負面情緒構成了「限制性信念」正在阻礙你

比方說:員工可能擔心工作成果不如老闆預期,心中懷有被指責的恐懼而拖延;又或者你一再延遲學英文的計畫,其實是因為你根本不相信,或不清楚學好這門語言能為你帶來哪些益處,只是聽身邊的人都說英文很重要。要為這些隱藏的「限制性信念」解套,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釐清那些一再被拖延的任務,背後真正的意義(例如準時與否可能也是評估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標,而不僅僅是內容好壞。)與實質好處(例如通過檢定可能優先升遷)。

提示二: 知道你需要犧牲什麼,並制定計劃

每一個美好的願望都需要某種犧牲,放棄一些東西,才能獲得更重要的事物。我們必須先評估自己在做一件不想做的事時,背後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否過高?就像為了變得更健康,你選擇走樓梯而不是搭電梯,但在工作特別繁忙勞累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折衷之道(例如一週只要三天走樓梯),以免反而因疲憊加重而讓人心底產生抗拒。

而「制訂計劃」也是重要的一環:當你面對一項龐大的任務,試著先將任務拆解成許多零碎事項,並給自己有時間限制的承諾,例如「我每天要在這項任務上工作 20 分鐘」。或是:「我必須每兩天完成一個步驟。」

提示三: 發揮創意,用另一種方式去做

門如果推不開,可以改用拉的。同樣的道理,那件你不想做的事情,誰說你一定得這樣做呢?適合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自己,別人走樓梯,你可以下班後多走點遠路回家。來換取同樣的運動量;想下廚卻抽不出空閒,可以嘗試自己做簡易的主食,再從外面買些配菜。關鍵是別讓自己一開始就負擔感太重,才有可能說服自己完成一些不想做的任務,或戒除拖延症狀,並能持之以恆。

(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Secrets to Do What You Don’t Want to Do〉;《Hbr.org》:〈How to Motivate Yourself to Do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Do〉。)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