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 導讀》:
心理教練金允那深深感受到「言語」傷人的力量,提出了「言語之碗」的概念,透過回顧自己的過去,找出養成說話習慣的真正原因。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心理教練 金允那
如果有名十五歲的少女,說自己現在就想結婚,你會對她說什麼?
請看著這句話好好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會對少女說什麼?如果她是你的女兒或學生,你會怎麼說? 這個問題首度出現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一個名為「柏林智慧專案(Berlin Wisdom Project)」的有趣實驗中。研究人員為了調查「聰明人有何特徵」,便向參與實驗的人提出這個問題,隨即發現回答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不行,不行!才十五歲結什麼婚?又不是瘋了!」
第二類:「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任何人都會反對才十五歲就結婚。但若是有什麼特殊情況,例如這名少女已經時日無多,或是無親無故地獨活在這世上,甚至是生活在早婚文化圈裡呢?因此,在我們提出忠告前,應該先和少女談談,對她的處境、情感和心態有所了解才對。」
這項研究收錄在《智慧:從哲學到神經科學》(Wisdom: From Philosophy to Neuroscience)一書中。書中指出,即使面對無法理解的狀況或常識上無法接受的事件,仍能掌控情緒、不執著於傳統觀念、先理解來龍去脈,且態度靈活有彈性,就是聰明人的特徵。
「言語之碗」的大小
而我則將這種人——能考慮情況的多樣性,彈性應對的人——統稱為「言碗大的人」,也就是盛放言語的碗夠大夠深的人。言碗小而淺的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言碗大而深的人,則會先考慮情況和個人,甚至是身為旁觀者的自己的立場後,才開口說。這不能簡單歸納為說話技巧上的差別,而是生活上所形成的言碗大小不同所致。
言語可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也能代表一個人的品格。聽到一段話語,便能推測出它所誕生的地方、所生活的歷史、所擁有的年齡。言語會暴露一個人內在發展的深度,因此要培養言碗,就得先培養內在。言語就如同一個人的胸襟,言碗大的人,空間也大,可以把別人的話從頭到尾全聽進去、全部涵容。因為不需要急於反駁或刻薄諷刺,因此也毋須以「你錯了」「你有所不知」或「聽我說」來插嘴、打斷對方發言,反而會以「原來如此」「還有呢」或「你的想法呢」鼓勵對方再多說點。
言碗大的人能說出「引人入勝的話語」
別因為覺得自己不太會說話,就無條件地光聽不說,或在心裡暗自抱怨「你愛說就讓你說個夠」。只要能理解每個人都有「個別」「獨特」的性質,就不會去評價言語本身,或批評對方不會說話。如此一來,不但能降低對方心中的不安,更能進一步讓對方打開心門。因此一般人和言碗大的人對話時,會覺得很自在。
這種人不會因言語而輕易動搖,因為他們懂得區分言語和個人,所以不管對方想以多尖銳的言詞來刺傷自己的心,都不會因此懷疑自己原有的樣貌。他們心裡會想:「我不會因為你的指責或抱怨而變成另外一個人。」「你無法用言語傷害我。」同樣的,他們也很清楚言語應出自真心。但追根究柢,話語只是工具,並非本質,所以不會因他人的憤怒而被沖昏頭;就算一時受他人言語所激,也能馬上控制自己的情緒。既不輕易提出忠告,也不會說出刺激對方的話,而是從對方的話語中找出更重要且隱藏在背後的情感、背景和訊息。因為充滿內心的言語早已分門別類整理妥當、互不衝突,所以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氣到口不擇言。
他們一旦把言語放進言碗中,就不會輕易搖晃它。他們很清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所以一旦聽到「這是祕密喔」「不要跟別人說喔」「你一個人知道就好」之類的開場白,他們寧可不聽。
然而,處於該說個明白的情況時,他們絕不會退縮,會正確清楚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他們只在必要時說話。這和世故的言詞不同,著重的不是技巧,而是氣勢。或許有點土氣,但絕不輕浮;或許不夠華麗,但絕對穩重。因此人們自然而然會去聆聽,所謂「引人入勝的言語」,指的就是這個。
言碗小的人說的話卻是言之無物
相反的,言碗小的人內心焦躁,沒有多餘空間,因此也無法靜下心來聽別人說話。光是自己想說的話就已經把言碗塞得滿滿的,所以他們老是打斷別人的話、使用誇張的言詞、在籠統模糊的話裡暗藏弦外之音。即使人們一開始被華麗世故的說話技巧所吸引,但隨著對話時間拉長,終究會察覺言之無物的事實,轉身離去。
這些人尤其習慣使用批評、譴責的詞語。雖然常以「客觀上來說」或「大家都這麼認為」之類的話來包裝自己的意見,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想讓是非標準的天平傾向自己。
另一方面,同樣是批評和譴責,萬一落到自己身上,他們便完全受不了。沒聽幾個字就嚷嚷著「別再說了,我也很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我才那麼做」,試圖歸咎於他人,藉以逃避責任。別人才說了幾句就覺得快要崩潰,非但無法顧及對方的情感,自己還早一步感到畏懼而退縮,有時甚至還會「先下手為強」地傷害對方。這種人想說明的,只有自己的感受、情況、立場,並一味要求他人理解自己。
他們根本不想從對方的話語中努力找出「本意」。他們不是為人著想才說話,而是為了說話才找人來。
因為他們的言語缺乏力量,因此只能靠耍賴來幫襯,甚至時常發生越說越激動、情緒失控的情況。所以不管這場對話開始的意圖有多好,實際上能觸動人心的言語,卻少得可憐。
即使如此,他們依然認為「這是因為我口才不好」「是對方不懂我的心」,卻從未想到是自己言碗太小的緣故。
「內在小孩」讓人總是不小心說出後悔的話
每個人心裡都有些見不得光的話語,像是太具攻擊性的、如實暴露出自己狹窄心胸的、情緒失控時脫口而出的,或是充滿各種牽強附會的。那種話說出來之後,一整天都會忍不住自責:「我只會說那種話嗎?」「我為什麼要說那種話?」想讓自己的言碗有足夠的空間,就需要努力。天底下沒有自然而然變好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先生以及職場的前輩夫婦,四人一起共進晚餐。然而在那兩個小時裡,我們夫妻所能做的事情,就只是聽前輩說話、不斷點頭罷了。新開創的事業有多成功、孩子們的成績有多好、大坪數的豪宅有多舒適⋯⋯說個沒完。而我的視線卻總是不自覺看向手表。
結束晚餐的回家路上,我問丈夫:
「老公,前輩和他太太對我們難道一點也不好奇嗎?」在不久前才開始去上課的陶藝作坊裡,我終於領悟到該如何打造言語之碗。最早是出於興趣才開始學習的課程,原本也不怎麼重視,結果發現捏土塑陶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隨便目測一下就使勁亂捏的話,做出來的東西常是底部凹凸不平、表面坑坑疤疤的;而且這麼漫不經心地捏來捏去,最後連陶土也會變得四分五裂。老師對著急得滿頭大汗的我說了這麼一番話:
「陶碗捏著捏著,常會產生縫隙或小孔,並且出現裂紋,這是因為陶土的特性。這時如果嫌麻煩、放著不管的話,最後連外觀都會變形,等到燒製的時候,一定會裂開,變成什麼都沒法裝、一點用都沒有的碗。基礎作業是最重要的,看到縫隙要馬上用手捏合,有孔洞也要一個不漏地補滿,還得把不必要的氣泡全都揉掉。越是用心揉捏,燒出來的碗就越堅固,這樣後面才不會太辛苦。」
那瞬間,我覺得自己正在捏塑的陶碗,就像是我們的言語之碗。沒有什麼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會說錯話,也會受言語蒙蔽,甚至因此飽受關係破裂的痛苦。但只要下定決心在說話時多注意、努力讓自己所使用的言語變得更好,那麼從此刻開始,言語之碗也能逐漸成長。
要修補已經出現龜裂的陶碗,就得看清裂痕所在,從填補縫隙著手。
說出口的若總是犀利惡語,那麼第一階段該做的,便是找找自己心裡有哪裡豎著鋒利的刀刃。要修補言語之碗的裂痕,首先就要觀察創造出言語的「心」。
心理學中有所謂「內在小孩」或「成人小孩」的概念,指的是童年經歷過衝擊性或印象強烈事件的孩子,在內心創傷未能治癒的情況下長大成人。結果身體長大了,心靈卻仍停留在受傷當時。
有人心裡藏著十歲的少女,有人心中則住著一個徬徨不安的青春期少年。當某天出現了某種情況,讓過往記憶重新湧現時,這個人就會不知不覺地爆發,原因全來自「內在小孩」。
孩子們還無法建立自我認同,因此常表現出唯我獨尊的態度,對事理的判斷非黑即白,也缺乏抽象性思考;心裡藏著內在小孩的人,表現在外的行為模樣便與此類似。馬齒徒長,卻對「我是誰?」的理解不足,難以辨明人我之間個別立場與情況的差別,也無法察覺弦外之音或難以言說的真實。
他們的眼光看不到長遠的未來,只集中在此刻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擁有的物品,而言語也只能依隨如此模式。「多一歲,長一智」,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應有相符的言行與態度。然而仔細看看那些讓人想罵一句「都這麼大了,怎麼講話還這麼幼稚?」的人,便常常可以發現他們仍擺脫不了內在小孩的控制。
回顧過去,找出養成自己說話習慣的因素
因此,得先回到成長停滯的那一刻,重新審視那些一直佯裝不知、若無其事般置之不理的陳年舊事,讓自己更能認清自我。那些讓自己感到痛苦難堪,或一直忍耐至今,只想深深埋葬的傷心事,現在得一一揭開、一吐為快,直到心中再無芥蒂。
言語的習慣也是如此。若有哪些話是自己無意間經常使用、但其實並不恰當的,就得找個時間好好觀察自己說出那些話時的語氣、表情和心情。接著再回顧過去,找出造成自己養成這種說話習慣的決定性因素,了解是受到哪個人或哪件事的影響、觀察自己的言語究竟在什麼時候停止了成長。
說出一句話要不了幾秒鐘的時間,但每句話卻也都包含了一個人一生的經驗。審視言語之碗的過程,就等於嘗試理解隱藏在言語中的自己。如果感覺自己所說的話不恰當,那麼造成你用語不當的理由,就存在你心裡。
(本文經合作夥伴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內文來自《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真正解決溝通困境》。圖片來源:《高年級實習生》劇照)